南宋最后一位宰相 北宋末年宰相

北宋时期古代上两位著名宰相,最终结局郁郁而终,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古代故事,一起看看吧!
第一个:寇准,寇公奇才,好人怀惠;
【南宋最后一位宰相 北宋末年宰相】寇准,出身名门望族,人聪慧又好学,19岁便考取了进士 。由于敢说话,被宋太宗重用 。真宗年间,契丹大军来犯,都快杀到开封府了,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
于是,有人提出,赶紧迁都去南京,也有人说去成都 。这时,寇准站了出来:“躲避可以解决问题吗??我们逃到南京、逃到成都,敌军也能杀到南京和成都,我们再往哪里躲?”
寇准继续:“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但是要稳定军心,更要稳定全天下老百姓的心 。这时候,只有帝王本人亲自上前线,才干振奋士气,才干告诉全天下的百姓,宋军是不可战胜的 。”
最后,宋真宗闻此言,决定御驾亲征,跑到沩州北城督战 。
大伙一看,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帝王都上前线了,那还不得好好表现一番?于是,大家奋勇作战,将对方的统军使萧达览射杀,战役全线告捷 。所以,这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打出了宋军的士气,保住了宋氏王朝的尊严,还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族入侵史上增添了一笔亮色 。
但可惜的是,在形势大为好转的关键时刻,这位帝王居然心生害怕,提出“花银子买太平”的建议,签下了“澶渊之盟” 。
那个时代,帝王是全天下的主人,他可以随意浪费老百姓的钱财,去买自己的“平安” 。只是,这“平安”可以用钱财换来吗??后来的古代证明,惟有“武力”才干保证“平安” 。然而,寇准劝帝王去前线的事情,却成了他政治上的“污点” 。
之后,更是每每被一些大臣抓住弹劾他,说他不顾帝王的安危,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于是,他就被罢官了,之后,又复职,再被罢官,折腾几次 。最终,死于雷州 。本来,寇准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名声甚至都传出了海外 。
在他官至宰相时,都没有为自己修筑一座官邸 。可见,他为官清廉 。晚年被贬到雷州时,一次北使来到汴京,就问其他人:“那个‘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在哪里?”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是尴尬,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
此外,他在雷州时,极力传播中原文化,教授当地人说中原口音,促进了当地和中原的交流 。而且,他还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雷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进展 。当时,王安石就评价他:“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
第二个:王安石,致力改革,但不晓事;
王安石,自幼聪明,又喜读书 。后来,跟着做官的父亲到处跑,体验了民间疾苦 。此外,他是进士出身,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北宋时期老百姓贫穷的根源,是在于土地被兼并、被垄断之上 。
于是,1058年的时候,他给帝王写了一封“万言书”,指出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样才干扭转局面,否则,国家会越来越贫穷 。因为,那些士大夫也想通过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太平,所以,他们对王安石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开始 。

南宋最后一位宰相 北宋末年宰相

文章插图
到了宋神宗年间,王安石被重用,1070年升为宰相,开始了他的“变法”生涯 。首先,他从财政抓起 。他认为,宰相的第一要务,就是“理财” 。同时,他还提出,为了更好的理财,必须要大力进展生产 。只有经济上去了,国家的财政问题才干得到根本解决 。
虽然,他一再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建议国家什么事都要管,不要过多“插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 。此外,他极力推动生产进展,坚持“榷法不宜太多” 。因此,从农业到手工业,再到商业,从农村到城市,他所代表的改革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了社会改革 。
与此同时,他还改革了军队制度,提高军人素养以及军事的作战能力,并加强对农村的控制 。此外,对学校和科举制也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却得罪了一大帮人,包括大地主、大官僚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 。
要知道,这些人手里有土地,如果,改革再进行下去,他们的利益就会损失更多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本来,古代上的事情总是一演再演 。毫无疑问,王安石被罢官,又被复官 。只是再做宰相,他的改革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干脆辞职不干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