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时代中的普洱茶 品牌何去何从( 三 )


(1)主张大众即饮市场,却迎来了收藏市场的火热
大益一直想做大众即饮市场,在产品研发方面对传统产品进行了改进,以体现现喝价值;在渠道建设方面建立以厂家为主导的专卖店连锁体系,通过压缩炒作的空间,让产品直面终端消费人群来销售 。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差强人意 。我们看到,自2008年大益产品价格跌到低谷后一直处于价格的上升通道,只要购买大益产品的人都能享受到升值的快乐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大益产品价值回归的正常表现,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人们纷纷把大益茶作为投资获利的工具,这种价格快速上涨的现象,会极大阻碍大益官方构建即饮品市场,而且很多推向市场作为现喝为主的茶,被用来收藏,也会在未来极大透支大益的品牌价值 。
(2)产品从终端市场回流芳村
大益目前力推渠道下沉至专卖店,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上千家专卖店 。但这些专卖店很多缺乏根基,在开发终端消费人群方面并不得力,很多配送到专卖店的产品,结果很大一部分回流到芳村市场,进入炒茶渠道 。
(3)老茶的冲击
由于普洱茶市场的特殊性,分为老茶与新茶市场,大益作为厂家而言往往能掌控的是新茶,而老茶沉淀在流通与藏家环节 。这样一来,大益制定的产品政策、销售政策,在老茶的冲击下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因为一个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产品的定价权的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真正的话语权的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益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先要处理好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 。
昌泰:仓储品牌的兴起
昌泰可谓业界最神秘的品牌 。自2003年以来,挟持99易昌号神话而来的昌泰,在业界掀起了一股股惊涛巨浪,2004年成立云南第一家民营茶叶集团公司,2007推出753
7548向传统的大益、下关、中茶叫板,并建设万吨茶叶生产基地,剑指业界前三甲,甚至谋求业界NO.1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昌泰当年的雄心随着疯狂的普洱茶热的破灭而烟消云散 。此后,在业界很少听到昌泰发出声音,昌泰由此成为业界最神秘的茶企 。直到最近,笔者才获知昌泰自2008年以后已经转变了战略方向,不再在热门领域跟业界群雄较短长,而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走向了一条最寂寞的道路——昌泰要做业界首家也是最大的仓储品牌 。
昌泰向来是业界最出名的剑客,要就不出招,一出就一招制胜 。昌泰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奇招、怪招、绝招、高招层出不穷,比如首倡野生茶的概念,极大拓展了古树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出名人茶,让茶界牛人为昌泰品牌背书;积极开展普洱茶网络论坛营销,通过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舆论,跟业界顶级论坛深度合作来塑造昌泰品牌的口碑价值,等等,无一不是笑傲江湖,开行业之先河的事 。自2008年以来,好久没有看到昌泰出招了,当很多人以为其江郎才尽之时,其实昌泰已经走过了频繁出招的年纪,而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苦心钻研直刺行业发展七寸的一招,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仓储品牌 。为什么仓储品牌能击中行业发展的七寸呢?这是因为,普洱茶作为茶叶的最大卖点和魅力乃在于后发酵过程,普洱茶生产出来了,还要摆放几年,通过陈化以实现良好的品饮价值 。也就是说,普洱茶生产出来了,只能算作半成品,只有通过陈化数年才能算作成品 。作为半成品的普洱茶而言,在现喝价值上很难跟绿茶、红茶、乌龙茶去竞争,这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由于喝了半成品而对普洱茶印象不佳,从而严重阻碍了普洱茶的市场培育与开拓 。现在普洱茶的生产厂家,绝大多数都在做半成品的工作,而把后续陈化的工作让渡给了渠道和终端 。这样做的最大弊端乃在于,厂家以外的散户藏茶,一是缺乏鉴别茶叶与藏茶的技术,二是鱼龙混杂,来源不明,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这不是因为厂家偷懒,而是因为厂家藏茶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仓储成本高昂,藏茶也是一个技术活,不是一般的厂家能承受得起的,加上现代人的心态比较急功近利,他们中很多人办企业是想要快速回报的,而厂家藏茶是一个耗时费钱的超慢活,往往需要5到10年才能变现,没有几个厂家耗得起这么巨大的时间积淀成本 。因此,在业界厂家藏茶,只是以小规模的形式存在,而投几个亿来大规模藏茶,除了昌泰以外闻所未闻 。据说,昌泰目前是跟一家香港茶商合作共同建仓,每年昌泰与港商各投两千万元,10年累计投4个亿来建设普洱茶第一大仓 。这些产品陈放8到10年后再投放市场 。昌泰目前已经进入了多元化、资本化运作阶段,除了茶这个主业外,其还进入了房地产、酒业(在贵州茅台镇建酒厂)、水业等,不差钱的昌泰可以从容布局这个仓储品牌的未来 。正因为,厂家藏茶这块有着资金、时间、技术三大门槛,让业界绝大多数厂家望而生畏,这样一来昌泰的机会来了——让人家都去做半成品品牌吧,我独家做成品品牌,通过开启全新的品牌蓝海,昌泰将制定与引领行业全新的游戏规则,很可能会像苹果一样引发行业的地震和洗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