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追问夏秋茶”连续报道暂告一段落 。但是,于浙江茶企,夏秋茶深加工的“文章”才刚刚起笔 。
关注夏秋茶,缘于本报采访人员对于浙江农业的多年关注和思考 。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脑海中,对农业总有一些惯性思维和观念 。夏秋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对大量夏秋茶的“老死枝头”,我们从觉得可惜,到无计可施,再到习以为常 。
但事实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本报第一篇《夏秋茶,下山之路难在哪》的报道刊登后,第二天我们就意外收到来自“专业读者”——一家茶叶企业负责人的热情呼应,他亲自给我们写信,与本报读者一起分享他对夏秋茶深度开发的认识和摸索 。而随后我们推出的系列夏秋茶报道,也都引发了来自我省茶叶产业界的如是关注,一家茶叶企业还将我们的报道印发给所有中层学习 。
这里,赘述以上,我们并非是自鸣得意 。而是希望表达一个基本收获:夏秋茶下山难,原因并不是夏秋茶“先天条件”不好,起码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有没有去开发?如何去开发?换言之,需要更新的是开发的思路、理念和技术 。
而这一论点,不仅适用于夏秋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其他传统领域、产品、产业的观察 。人们每天都在谈论发展,但我们在急切推进发展的同时,也应停下脚步思考:发展是什么?诚然,发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新的增长点是发展 。但传统领域、产品、产业其实远没有“吃干榨尽”,有着很多被忽视的空间,一旦释放出来,带给我们的惊喜绝不会逊色 。发展不是一味向前、求新,回头望望,也有一方新天地 。这是辩证法,也是发展观 。
【浙茶企夏秋茶深加工文章方起笔】夏秋茶,有“喝”头 。
推荐阅读
- 走访杭州 安吉茶企 共探浙江夏秋茶出路
- 中国茶企需要恶补品牌课
- 做好茶叶品牌营销是茶企成功的关键
- 茶月饼和茶食品热销 茶企瓜分中秋经济大蛋糕
- 石门茶企参展香港国际茶展 拓展国际市场
- 探秘安吉与它的白茶
- 三茶企因稀土总量不合格上黑榜
- 贵阳花溪区久安乡与茶企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 整合茶叶专业合作社 安溪茶企提升茶叶品质
- 五统给力纳雍茶企抱团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