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翠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要追溯翠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首先从大关翠华寺的创建谈起 。
大关翠华寺始建于雍正初年,由四川峨嵋大坪信阳法师倡导创建,至今有270余年 。翠华寺建始之初只有观音阁一间,位于大关县城后的翠屏山腰 。雍正10年后,各地官绅又捐钱置地扩建寺庙,使大关翠华寺庙逐步发展成为包括观音阁、翠华寺、千佛殿在内的建筑群,其中以翠华寺最为著名 。由于大关自秦以来就是当时西南夷通往巴、蜀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驿道,秦开“五尺道”,汉修“西南夷道”,唐凿“石门道”以及“南方丝绸之路”都从大关县境穿过 。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后,汉人大量迁入,大关日渐成为滇川大道的重要驿站,过往商旅频繁,故此大关翠华寺变得热闹兴旺 。寺中和尚、僧尼根据翠华寺四周的土质和自然环境种植茶树,供过往客商饮用 。足驻翠华寺必得品尝翠华茶,茶入杯中还没泡出时,淡淡的清香已沿杯口冒出,四散开来,直入肺腑 。泡出的茶水汤清色绿,品尝一口,其味略苦,绿汤茶汁沿舌面滚入腹中,那种滚热的苦涩感,让人无比慰贴 。片刻,干渴顿消、五腑生津、回味甘甜 。
雍正年间,大关翠华寺周围种植良种茶树80余株,长于制茶技艺的寺中和尚、僧尼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采摘一芽三鲜叶,经杀青、三炒三揉和晾晒,精制加工后茶叶弯曲呈环状,略呈金黄色条纹,其色如翡翠,其味醇香甜郁 。大关翠华茶曾是进献的贡品,又称“翠华贡茶”,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一时滇川各地遗宦、名士、巨商和高僧均慕名而来,以能一品翠华茶为荣,于是翠华茶从地方名优特产跃上了云南名茶的行列而享誉滇川 。据《中国茶经》记载:“大关翠华茶是云南历史名茶,形扁平、光滑、匀整、色泽黄绿,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等特点 。
大关翠华茶无论种植或采摘、加工都很讲究,在烹茶、品茶方面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和风送爽的金秋时节,有机会陪同茶友品茶,那浓浓的茶香,深深的茶情,使人难忘 。
走进茶室,一种雅趣扑面而来 。室中的条桌上放置着烹茶的檀木茶托和精巧雅致的茶具 。几盆珠兰和金桂散发的幽香,在室内弥漫着 。
幽雅动听的琴声中,一位清秀俏丽的女士走到桌前,洗手净器,展示烹茶技艺 。从孔雀开屏式的置器、贵妃沐浴般的洗杯,到撮茶、注水、润茶、冲水等十多道程式,都有极富诗意的名称 。道道程式操作起来有如春水涟漪,流畅紧凑,把你带入一种幽雅的境界 。翠华绿茶墨绿略显金黄,扁细如同弯眉,置入杯中润露后再注开水冲泡 。注水滔滔汩汩,如飞瀑流觞;冲水潺潺淙淙,似涓涓细流 。片片茶叶在水中翻滚升腾,旋转下垂,再轻舒叶芽,极富诗韵 。读着它,自然会想起唐人皮日休“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的诗情画意,品茶的情味则更加浓厚了 。
茶水渐渐泛绿,像翡翠一般,剔透晶莹 。空气中漾起茶香 。浅嘬一口,味涩而醇,极为爽口;再抿一口,沁人心脾,香透五脏六腑;第三口喝下,心清神爽,劳烦顿消 。喝后抿抿嘴,唇齿犹有余香,惬意极了 。
【饱含诗意的大关翠华茶文化漫说】无论上班或是休闲,只要泡上一杯翠华茶,细细品味,翠屏山的气息,翠华茶的诗韵便融入杯中了 。从而使我在品茶中体味了人生之道,一泡苦如青涩的童年,二泡甘如醇香的青年,三泡浓如沉重的中年,四泡清冽回香的壮年,五泡清淡朴素归真的老年 。每当新茶出来时,或多或少寄上一点给品茶的好友,使其在苦涩甘甜的体味中感悟人生之道的茶文化内涵 。
推荐阅读
- 芸豆糊饼的做法
- 冰激凌小烤饼的做法
- 牛轧饼的做法
- 勐海县大益茶厂茶庄里3位茶商的茶缘情
- 发面葱花软饼的做法
- 韭菜鸡蛋饼「0基础菜系」的做法
- 葱花火腿饼的做法
- 麦当劳汉堡薯条10年不发霉
- 刺儿菜鸡蛋饼的做法
- 梦见和以前的领导暖味 梦到上司对自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