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科学研究系统提纲公布

近年来 , 云南茶产量已达9万吨 , 随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宣传推广 , 对普洱茶了解的人越来越多 ,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 特别是由于普洱茶历史悠久 , 文化沉积深厚 , 保健功能特异 , 又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科学保存、越陈越香”的特点 , 激发了人们的收藏热 , 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这是一件好事 , 预示着普洱茶的美好前景 。但是 , 普洱茶的认知和发展进程尚处在若明若暗的混沌状态 , 我们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还很不够 , 不像红茶、绿茶那样有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 从整体上看 , 对普洱茶的客观真实知识掌握得太少 。从工艺过程、工艺条件、成份变化、终端成份的鉴别、提纯、特性、功能 , 流行病学科学调查、毒性实验、临床研究都缺乏全面系统的工作 , 这就使普洱茶的发展处在朦胧之中 , 潜藏着许多不确定性 , 给产业预测、规划和指导带来困难 。没有有力的科学依据的产业 , 没有科学指导的产业 , 必然是盲目的 , 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盲目性和风险性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出现的 , 所谓“预则立 , 不预则废” 。
为使普洱茶做大做强 , 特别是在宏观指、引导上 , 要特别重视 。带动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 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做贡献 , 必须对普洱茶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 , 把未知变知之 , 对上述问题给出科学的回答 , 用这些科学知识来预测普洱茶的发展前景 , 规划云南茶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向 。为此 ,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经深入讨论 , 提出下列研究方向和内容 , 供国家科研和产业主管部门、茶界和社会各界参考 , 并在政府的领导下 , 动员各方力量组织逐步实施 , 为弘扬普洱茶奠定科学基础 。为区别研究项目的性质 , 在研究项目、课题后标以A、B、AB、C、AC字样 , A为硬项目 , B为软项目 , AB为混合型项目 , C为文化型项目 , AC为文化建设项目 。下列项目 , 有些已被研究和正在研究 , 有些已有了相当进展 , 如刘勤晋、周红杰、梁明达等 , 但为了系统的完整性 , 仍全部列进了提纲 。
第一部分 预测与宏观指导研究
云南茶叶生产的潜力估价研究;(B)
普洱茶市场开拓与市场总容量预测研究;(B)
云茶产品结构多样性对实现茶叶经济稳定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B)
建立地区性、全省性普洱茶总(集团)公司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B)
普洱茶名牌选择培育研究 。(B)
普洱茶科学研究实体的确认与扶持 。(B)
第二部分 中观、微观研究
普洱茶的名实研究 (B)
历史的普洱茶: 名称、工艺、形态、品质特征 , 贮运过程等对品质形成研究 。(B)
普洱茶发展演化: 名称、工艺、形态、品质特征 。(B)
普洱茶的分类地位 。(B)
普洱茶原料地理学研究:(B)
各地原料特点评价;(B)
各地原料适制性 (青、熟、散、紧);(B)
各地加工普洱茶的气候条件分析; (B)
各地成品普洱茶的风格与品质特征;(B)
“普洱茶原产地” 保护申报与标识管理研究 。(B)
普洱茶工艺及陈化研究:(A)
普洱茶加工机理研究: 光化学、自动氧化、酶促、微生物诸因子所起的作用;(A)
普洱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陈化”所需的理化条件、过程及掌控;(A)
①封闭的环境 ②开放的环境③人工的环境
普洱茶发酵工艺的理化条件、过程及掌控;(A)
发酵工艺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特点、动态变化及对品质特征成份形成的影响及掌控;(A)
普洱茶的仓贮、“银行”陈放研究及昆明普洱茶银行建设研究(封闭环境、开放环境、人工环境);(AB)
普洱茶陈化与葡萄酒陈化对比研究(B)
普洱茶品质关键成份研究及快速测定研究 (A)
普洱茶的功能(营养、药理)成份研究 (A)
普洱茶营养成份与红、绿、青茶成份比较研究(A)
①氨基酸 ②多酚类 ③色素 ④可溶性糖类 ⑤矿物质 ⑥维生素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