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世纪,婺源绿茶谱写了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婺源县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江西十大产茶县之首、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婺源绿茶还因未能及时调整经营和管理模式,险些被市场淘汰,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 。2008年,随着婺源绿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产业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 。
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之一的江西省婺源县,地处皖、浙、赣3省交界的中亚热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无酷暑严寒,因为地处山区,林木茂盛,辐射蒸腾面较大,极易形成雾,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便成了婺源显著的气候特点,茶树在这种环境下有利内含物的形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婺源绿茶的高品质与独特性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婺源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出国家《无公害食品 茶叶》标准(≤32%)的4.038.15%,居全国绿茶水平之上,儿茶素指数为全国同类茶叶之最高 。
江西婺源绿茶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早在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称绝品,明清入贡,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时风光无限,与西湖龙井、苏州碧罗春等并称中国十大名茶 。优异的品质,使婺源绿茶产业一直以来成为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
进入21世纪,婺源县政府意欲重塑婺源绿茶辉煌,明确把茶产业列为县域3大支柱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索绿茶产业发展道路 。婺源县质监局积极响应,明确了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工作重点,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为基础、质量提升为抓手、大力推进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工作方针,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克服人力、财力资源紧张的困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婺源绿茶现状普查调研,并向县政府及县领导提交了分析报告4份,建议从统一标准、市场整顿、龙头带动、示范区建设、地标推进等方面规范市场,提升品质 。
在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下,婺源县质监局联合县茶业局、茶叶协会等部门和专家依据质量要求、管理体系、标识与销售、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6部分起草了《婺源绿茶》江西省系列地方标准,并于2006年10月获江西省质监局批准发布,为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奠定了基础;2007年,婺源县政府启动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成立婺源绿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10月,该产品顺利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同时,婺源县政府采纳县质监局的分析报告建议,先后发布《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婺源县整顿与规范茶叶市场工作规划(20082010)》、《婺源县整顿和规范茶叶市场工作方案》(200
【婺源,积极探索绿茶产业发展道路 凸显成效】200
2010年版) 。婺源绿茶从此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为从源头上保证婺源绿茶的纯正品质,婺源县质监局还先后代为起草了《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及《关于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申请使用工作的通知》等县内规范性文件,并每年开展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项整治等活动,切实加大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后续监管力度 。
据不完全统计,婺源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已为婺源绿茶产业提高附加值30%以上 。婺源茶产业年产值从2005年的2.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5亿元,增幅达到近4倍,茶园面积从2005年的8000余公顷发展到如今的10000余公顷,茶叶年产量从最初的5000吨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8200吨,年加工贸易量从1.25万吨增长到了2.6万吨,年出口创汇从不足500万美元猛增到了2010年的2000万美元,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也由520元增长到了1250元 。
推荐阅读
- 婺源高山绿茶,品质独特 驰名中外
- 华安,积极帮扶少数民族发展茶业显成效
- 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 信阳毛尖产地春茶飘香
- 通过心理暗示取得成功的案例 给自己积极暗示真的有用吗
- 探索月球的秘密ppt 围绕月球探测提出科学问题
- 安溪,黄柏饮香茶叶合作社积极探索自适发展模式
- 安化小淹镇积极打造中国黑茶第镇
- 婺源县清华镇,着力打造中茶外贸加工基地
- 汉中城固县三个六积极发展壮大茶产业
- 安溪乌龙茶出口主产区三模式探索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