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把信念与茶融为体

【杨力,把信念与茶融为体】杨力 , 这位出生于山西晋中市祁县的晋商后裔 , 从太原工业大学毕业后 , 在企业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 。工作之余他对茶的研究和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情有独钟 , 且收获颇丰 。1989年 , 近50岁的杨力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将大部分心思投放在茶叶流通、茶质检验、茶文化发掘这项巨大的工程中 。如今 , 这位70岁的老人仍然坚持在茶文化的一线舞台上 , 这便是一种信念山西要成为茶叶大省 。
30年 , 他没变 , 山西茶产业却变了采访人员第一次看到杨力 , 是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山西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 。他身着天蓝色Polo衫 , 一条熨烫平整的休闲西裤 , 与山西茶博会的主题亲和·健康非常合拍 。杨力告诉采访人员 , 大学毕业后 , 他从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 工作之余 , 喜欢研究中国茶文化 。他凭着对茶叶的钟爱 , 选择了从事茶叶流通、茶质检验、茶文化发掘工作 。
谈及30年前的山西茶产业 ,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山西由于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原因 , 是不产茶的 。但是 , 不产茶的山西省早在明清时期 , 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说 , 茶叶之路最近被人们重新挖掘出来 , 很难想象 , 不产茶的山西竟然是茶叶之路的开辟者 。在茶道上 , 首先应当提到晋商的巨擘商号大盛魁 。大盛魁是山西祁县商人于清中期开创的 , 他们从肩挑小贩随军贸易起家 , 发展成为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 。大盛魁极盛时有员工7000多人 , 骆驼2万匹 。杨力强调说 , 在那个时期 , 全国像大盛魁这样的大商号屈指可数 。
杨力说 , 可别看山西茶文化历史悠久 , 单凭山西不产茶这一点对山西茶产业就有极大的影响 。因为不产茶 , 所以山西人起初很少接触茶 , 在山西的大街小巷也很少有茶的身影 。因此 , 在他进入茶行业这30年里 , 每年负责组织山西省一年一度的茶叶展评暨茶文化交流会 , 为人们普及茶叶知识、传播茶文化 , 让山西人心中有茶的影子 。
30年过去了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山西茶叶消费量有大幅度提升 。他说 , 以山西省会太原为中心辐射到山西其他地区 , 茶行、茶馆、茶文化服务不断提升 , 仅太原就拥有大小茶城10多个 , 茶店、茶馆700多家 , 越来越多的茶文化爱好者也涌现出来 。值得骄傲的是 , 山西也逐步成为了国内市场较有影响的主销区之一 。谈起喝茶 , 印象中的山西人爱喝花茶 , 但现在 , 六大茶类在山西都很有市场 。
耐得住孤独受得住寂寞山西茶产业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 。杨力说 , 当初涉足茶产业的时候 , 就告诫自己 , 要想将山西茶产业发展壮大 , 那必须要耐得住孤独 , 也要受得住寂寞 , 因为山西茶产业不是一两年就能发展起来的 。凭借着他对茶的热爱 , 在那时经常组织人们听他的茶文化传播课 。他说 , 开始做茶文化推广活动时 , 所有的经费都是自己出 , 时间久了 , 与很多人因为爱茶产生了共鸣 , 并且形成了一个小有气势的茶文化团体 。他们共同为山西人普及茶叶文化知识 , 他们享受着孤独 , 同时奉献着快乐 。
他说 , 山西人喝茶的档次越来越高 。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上 。具有一定茶知识的人士在购茶时 , 会对茶叶的等级、新旧等进行审评 , 平常人士则会选择一些着名品牌企业的茶叶 。茶叶承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越来越丰富 ,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 山西人越来越重视茶叶的保健功能 , 认为送茶就是送健康 , 因此 , 山西人更重视茶叶的品牌、对品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 。
他意味深长地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一切都好了 , 山西茶产业终于不再像从前那么默默无声 , 成为主销区之一的山西虽然不产茶 , 但我们却是拥有欣赏的眼光去喝茶 , 作为山西茶叶展评组委会专家组组长 , 杨力组织茶商学习茶叶科学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