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交穴

阳交穴位位置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 , 当外踝尖上7寸 , 腓骨后缘 。正坐取穴 。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 , 外踝尖上7寸 , 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 。

阳交穴

文章插图
阳交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 , 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 , 在外踝尖上7寸 , 腓骨后缘取穴 。
生理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
阳交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 。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 。
阳交穴的作用特异性:阳维脉之郄穴 。
功效与作用:疏肝理气 , 安神定志、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 。理气降浊 。
附注:阳维脉郄穴 。
阳交穴意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 , 二是外走阳维脉 。
阳交穴

文章插图
主治疾病阳交穴的功效可治疗胸胁胀满疼痛 , 面肿惊狂 , 癫疾瘈疭 , 膝股痛 , 下肢痿痹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 , 坐骨神经痛 , 癫痫 , 精神病 。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 。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 。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 , 膝踝肿痛 , 脚气 , 惊厥 , 下肢痿痹 , 以及胆囊炎 , 肋间神经痛 , 坐骨神经痛 , 腓肠肌痉挛等 。
穴位配伍阳交穴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阳交穴配阳辅穴、绝骨穴、行间穴、昆仑穴、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阳交穴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治风湿性腰腿痛 , 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
阳交穴配足三里穴、阴陵泉穴、悬钟穴 , 有祛风温 , 利关节的作用 , 主治膝胫痛 。
阳交穴配太冲穴 , 有疏肝理气的作用 , 主治胸胁痛 。
阳交穴配四神聪穴、大陵穴、内关穴 , 有宁神定志的作用 , 主治癫狂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 , 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法直刺0.5~0.8寸 , 局部酸胀或向足部放射 。
艾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或温针灸3~5壮 , 艾条灸5~10分钟 。
阳交穴的解析别名:别阳穴 , 足髎穴
1、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 GB35)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别阳、足髎 。属足少阳胆经 。阳交是阳维脉的郄穴 。阳为阴之对 , 外为阳 , 交即交会 , 此穴在小腿外侧 , 与足太阳脉交会 , 故名阳交 。
2、阳交 。阳 , 阳气也 。交 , 交会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 , 至本穴后 , 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 , 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 , 故名 。
3、别阳 。别 , 离别之意 。阳 , 阳气 。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 , 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 , 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 , 故名别阳 。
4、足髎 。足 , 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 。髎 , 孔隙之意 。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 , 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 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 , 只能横行) , 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 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 , 故名足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