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灵性 灵来神往 道现其中

茶有灵性,茶当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 。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 。最宜农家处子新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沙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既可醇其原味,复可赏其形色;最宜三素心野老、散淡闲人处江湖之远,栖泉石之间,琴舞松鼠,棋敲闲花 。
【茶有灵性 灵来神往 道现其中】无心有意间啜饮一口,言来语往中齿舌余香 。一分苦涩,几丝清凉 。茶灵充满,茶意本然 。似有人生之况味,又似有宇宙之禅机 。此乃饮茶之至境 。至若红尘之所谓茶道或街面施设之茶事,虽为俗中求雅、闹中求静之佳选,但一落规制、一涉人为,茶灵便如惊鹿般即刻远遁,茶境也失其天然而退得其次 。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规范、环境再舒适,即使再张以和、清、雅、寂之虚目,也总有塑料感、无机感、作秀感、表演感、模拟感、利用感或别的什么味道 。但能臻此境已属不易,毕竟还是与茶有关的雅人雅事 。姑可称之为饮茶之雅境 。
当外感都市喧嚣、内觉身心俱疲之时,不问独处还是群聚,不论绿茗还是红茶,不管泥壶还是瓷杯,就其所便,随其所宜,冲上一壶,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脾,提神解乏 。虽未得茶灵之真体,但也可在恍惚间寻出其远去的踪影和留下的余味 。此乃饮茶之常境 。
饮茶最易将人导入禅境 。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 。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渺渺、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 。
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 。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 。道心冥契,天人合一 。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 。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 。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
其实,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 。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 。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 。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 。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 。有茶亦饮,无茶亦饮 。饮而不饮,不饮而饮 。无心用茶,茶灵自附 。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 。看得破,想得通 。提得起,放得下 。进得去,出得来 。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事来即应,事过即忘 。无所不备,无所不可 。随其所便,因其所宜 。随时做主,立处皆真 。在世出世,妙行无住 。轻安自在,活泼空灵 。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 。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 。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 。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 。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 。灵来神往,道现其中 。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 。此乃饮茶之上上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