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茶文化全面介绍

【桐城茶文化全面介绍】今天给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桐城的茶文化 。桐城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有关桐城茶事的文字记载是在北宋时期,距今已近千年 。民间更有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与茶叶有关的习俗,且饶有情趣和地方特色,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些古老的茶俗仍保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或美好记忆里 。据笔者的搜集和调查,桐城茶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种茶 。
桐城在明代已盛产茶叶,其种茶历史应更为久远 。长期以来,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茶树和茶叶,流传着茶是神仙草的谚语,种茶前要选好山,选好适宜茶叶的土壤,即一者山来二者土,山要云雾绕,土要泥夹沙 。同时栽后不移、移不复生 。所以桐城的茶园多在西北山区,正如人们所说的平地有好花,山里有好茶 。茶树树龄一般五十年,甚至数百年,可以一代栽茶,数代受益 。为保持茶园兴旺和不衰,茶农十分讲究一种九管年年摘,新茶园三年之内九打顶,修剪杂枝茶成垅 。采摘茶园一年挖三交,胜过上粪草,特别是重视若要茶,伏里挖、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不灵,这样即能消杂草,又利于茶树根系发育,促使来年茶芽多发而肥壮 。是桐城茶叶经久不衰和品质优良的基础 。
采茶 。
每年茶叶开始采摘称之为开园 。据传,明清时期桐城一些面积较大的茶园,在开园之前都要举办一次活动来祭祀茶神,以求保佑茶园兴旺和茶事顺利,且颇为虔诚和隆重,摆三牲,烧纸钱、燃鞭炮等;民国后,此俗逐渐淡化,但茶有茶神的观念仍存在于山区群众中,十分重视开园,并选择最佳开园时日 。春茶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即清明早,立夏迟,谷雨采茶正当时,即避免因过嫩采摘而造成的茶叶淡味,也不因过迟采摘的茶叶味涩,达到质和量完美结合的最佳效果;此时选采的一芽两叶、肥壮匀整、芽毛显露的茶草,再经过加工精制,便成为芽叶完整、白毫隐现、色泽翠绿、香气扑鼻的桐城小花茶 。还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说法,所以桐城茶叶以春茶为主,兼采夏茶 。
保茶 。
就是茶叶的保管贮藏,这方面也有些特殊的做法 。桐城小花茶的色、香、味俱佳,但又特别娇气,极易吸附湿气和异味而变质 。每于谷雨前后上市,本地居户皆争相购买,以备一年之用 。(《桐城县志略》语),因此十分讲究其保管贮藏,除选置净味、防潮、防异味的容器外,关键在于打火 。打火即是用特制烘斗烘焙茶叶,以减低茶叶的含水量,一般在贮藏前、入梅前、出梅后各打一火,同时还在容器内放入用表纸包好的干燥木炭 。这样的保管的茶叶,到春节时,甚至陈茶接新茶时,泡起来仍然碧绿清汤、香气馥郁、甘甜爽口 。有些人习惯喝陈茶,认为喝新茶易上火,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保管好的陈茶,茶汤更醇和,更能发挥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要想陈茶好,关键在于保 。
饮茶 。
桐城人嗜茶之俗历史悠久且极为盛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茶叶都有特殊的嗜好,甚至是君一日不可无茶 。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曾于熙宁八年(1075)至十年(1077)任桐城县令,他在桐城任职期间写过不少名篇佳作,其中包括多首有关饮茶的诗篇,如《龙眠行留别修禺页禅师》中的城市客少民事简,屡携茗酌来煎烹 。明朝官满重回首,别试写作龙眠行 。又如《和公择(系李公麟从弟)游寿圣院啜茶题名》中的使君尚清净,携客无杯肴 。茗酌诵佛经,尘缘顿沉抛 。这些也许是桐城饮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桐城人嗜茶,过去就连买不起茶叶的贫苦百姓,也到山里采摘类似茶叶的野生植物作毛粟果茶、观音茶等,以替代茶叶来煎烹饮用 。桐城还有以锅熬茶、火宕闷茶,瓦罐煨茶的习俗,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就记述有火宕闷茶灰迸迸,暖锅煨茶滚汤汤的词句 。
桐城人不仅在家里饮茶,出外也饮茶 。明清时期,桐城为七省通衢、驿道官道纵横,过往官旅商贾云集,除县城有数十家茶馆外,乡村集镇也有许多茶馆,龙眠桥头茶馆的对联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正说明了桐城茶馆特色 。桐城还有施茶的风俗,是民间的一种行善活动,即在炎天暑热时节,于交通要道摆放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如县城至沙河铺的西大路上,就有官庄桥、项河、石井铺、挂车河、童家铺、陶冲驿等30多处茶亭;县城至安庆府道上的油榨巷勉济茶亭还撰有勉力行其善,济茶解所难的楹联,充分表现了桐城人热心公益、与人为善的胸怀和淳朴和谐、克已宽人的民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