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是什么意思 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失败是坚忍的最终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
——1862年俾斯麦于普鲁士下院的一次演讲
俾斯麦的这句名言对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在军迷圈中更是被奉为圭臬,甚至由此衍生出中国人独特的外交理解,就如下图两位那样,认为有了强大的武力就可以定义真理,从而为所欲为 。
俾斯麦看到有人这么理解他的话,怕是会直接气昏过去
我想任何熟悉人类古代进展的人,都清楚这句话的可笑,武力不能解决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这句话本身根本不值一驳 。
但说出此番豪言壮语的人,有没有真的相信它,践行它,就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了,所以本文将带领大家从俾斯麦的外交方略入手,看一看俾斯麦的外交,真有这句名言那般上头吗??
普鲁士的有限外交
奥托·冯·俾斯麦,普鲁士勃兰登堡人,出身书香门第、贵胄之家,1847年当选柏林州议员,正式步入政坛,4年后升为大使,开始在外交事业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驻俄、驻法大使 。
在此期间,他保持了一贯的暴烈脾气和直率性格,他曾因不满威廉一世未能给他首相之职而拒绝内相职务,请辞驻俄大使,如此乖张的行为与学校给他易暴怒的评价遥相呼应,表明了在他发表著名演说之前,即已从心底里充满对暴力的认同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事作风 。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但内心的真理并不指导俾斯麦的当作,实际上他在外交事务上异常的理性与谨慎 。
在他1862年升任首相之前,普鲁士的外交非常克制,只迫于拿破仑的的强势扩张而参加反法同盟,在拿破仑失败以后,普鲁士再无于欧陆大兴兵事,即便其盟友俄国深陷克里米亚战争,它也保持了中立,在俄国希望它能出席战后和会时,也没有坚持要求参加,只在讨论黑海问题时,因其是《海峡公约》的签订国,在合理合法的加入和会 。
如此放任的外交,怪不得1860年的泰晤士报认为其“总要依靠别国,总是依赖别国帮助,从不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出席代表大会,却缺席战争”然而普鲁士软弱的外交并没有被性情刚直不阿的俾斯麦抨击,纵使他1851年就已经从事外交工作 。俾斯麦也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推行狼性外交,而是坚持既定国策 。
著名的泰晤士报诞生于18世纪末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俾斯麦的权宜之计,因为他在担任首相后即发表演说提出了著名的铁血理论:“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以及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
这一番旨在激起大众情绪的发言很容易给人误导,让人以为这真是行事的真理和准则,但稍有常识的人都该明白,要了解为人做事,不要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如何做 。
流传甚广的铁血名言
俾斯麦上任后做的最铁血的事便是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
然而若把这三次战争掰开来看,就不难发现普鲁士依旧看重外交 。按照人型物种的一贯理解,拥有强势武力之后,真理的定义权就已经在自己这边,无需外交手段,不必等待事态进展到有充足理由,只要拿着统一德意志的真理,就应该直接宣战甚至不宣而战,反正只要打得赢,拳头大,真理就在自己这边,可惜的是俾斯麦并不这么想,接下来我们不妨一场战争一场战争来看 。
普鲁士很重视军事进展,但是却没有想象的那样好战
首先是普丹战争,它源于丹麦在1863年11月签署的新宪法,此法将丹麦实质控制的石勒苏益格公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正式纳入了丹麦的统治,这有违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合法权益,因为它居民重要是日耳曼人,还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 。
面对丹麦的间接吞并,普鲁士才不得已劝服联邦,联合奥地利出兵,于当年圣诞节成功占领荷尔斯泰因公国,逼迫丹麦撤至石勒苏益格公国 。按照拳头大就有真理的理论,接下来的走向应该是拳头更大的普奥联军立刻“自卫反击”到丹麦境内,但俾斯麦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顿兵原地,要求丹麦废除宪法相关条文,承认旧的条约 。
当然,此后双方再度兵戎相见,但这并非因为普奥拳头更大,而是在1864年,丹麦国王宣布废除对旧宪法中针对荷尔斯泰因公国的条款的同时,依旧保持了对石勒苏益格公国效力 。
这一举动违反了1460年里伯条约中两公国“永不分离”的规定,在出现这一矛盾后,丹麦王国仍不肯撤军,最后引发了战争,被逐出石勒苏益格 。普奥联军二度获胜后,旋即接受外国的调停,与丹麦停火,由此不难看出,菜叶网,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现实和关注国际形势的,而非单单用拳头来思考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