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
支正穴名解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1] 。
支指离,正指正经 。杨上善曰:“正,正经也 。支,络脉也 。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 。本穴取穴以手托颐,指尖于本侧向上旁竖,本经转成当前直线,穴适当腕肘折中处 。《金针梅花诗钞》支正条:“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 。”因名“支正” 。盖以取穴姿势而得名也 。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髑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别也 。
《针灸甲乙经》: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项痛,狂易,虚则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 。风疟,支正主之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目眩 。
《针灸大成》:主惊、恐、悲、愁、癫狂 。
《备急千金要方》: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 。
《医宗金鉴》:支正主治七情郁结不舒,消渴饮水不止 。七情郁结不舒,肘臂十指筋挛疼痛,及消渴饮水不止 。
研究进展舌尖疼痛:取双侧支正穴,进针后用捻转提插泻法,间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