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猜火车》1996
《猜火车》的故事背景是Y时代锐舞派对文化与Du品在年轻族群中兴起的时代 , 这部让大家知道海洛因比高潮爽一百倍的经典作品创造了青年Du品文化的叙事风格 。
一群滥用Du品的底层青年、一个放荡的富家少女、一个流氓 , 《猜火车》对于这群吸Du屁孩的生活有非常写实而带点欢乐的描绘(不过他们在嗨的过程中害死了一个婴儿) , 追求Du品的高潮究竟是为了享乐或是逃避?还是仅仅是电影中心思想「选择人生」中的一条出路?
不过既然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 , 结局也给了大家一个充满希望的正能量:男主角背叛大家卷款而逃 , 他选择脱离Du品的生活 , 大步迈向一片光明的未来 , 然后 , 那首英国电音天团Underworld的神曲《Born Slippy》的前奏登登登音乐一下 , 将这部电影真正的化为经典 。
3.《恐惧拉斯维加斯》1998
由约翰尼·德普与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主演的《恐惧拉斯维加斯》描述一位记者和他的律师前往赌城报道摩托车比赛 , 他们只带了一只皮箱 , 而里面装着满满的禁药 , 在从未清醒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可笑的事件 。
在片中约翰尼·德普曾说「我们大概用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Du品」 。 在这个堪称史上最疯狂荒唐的赌城之旅中 , 现实事件与迷幻空间的界限不再清楚 , 最后两个人把住的高级旅馆房间「炸」得一塌糊涂 。
《恐惧拉斯维加斯》表面上是一趟Du品之旅 , 然而其时代背景为70年代初 , 当时美国刚历经反越战以及时代和平运动 , 原先引以为傲的美国梦碎 , 而大众也开始反思所谓公平正义的战争所带来的伤亡 。
片中看似奢华糜烂的赌城生活 , 其实正是对一切空洞美好的嘲讽 , 如同两位主角在片中玩世不恭的态度 , 而Du品只是辅助 。
4.《大逃杀》2000
作为当代大屠杀类型电影的典型 , 《大逃杀》在发行时集合众多日本年轻鲜肉男女偶像 , 上演高中同学自相残杀的启示录 。 这部片的成功之处在于用极为写实残忍的杀人手法描绘 , 以及为了生存下去 , 所体现的同学、友人、恋人间的信任、猜忌与爱 。
片中的BR法案是成年人对青少年的不信任而以权威独裁者自居 , 而反过来青少年这边也对成年人与社会的不信任 , 反映了千禧年来临之时 , 人们对社会与制度的种种焦虑与不安 , 以及伴随计算机时代而来 , 越趋严重的时代隔阂 。
《大逃杀》影响了日后无数电影的表现方式与故事 , 现在回头看 , 《人类清除计划》的表现手法相较「客气」而平淡 , 尤其《大逃杀》通过恋人间互杀的情节 , 暗示着爱依旧是在这无人性实验中 , 生存下来的唯一答案 。
5.《美国精神病人》2000
《美国精神病人》的背景设定在80年代纽约华尔街 , 由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主角贝特曼是一名具有强迫症的自大狂 , 他非常注重生活中的一切细节 , 片中有一段便是他巨细靡遗地分享自己每天的运动与保养例行公式 。
而在工作与交友上 , 贝特曼与他们友人同事过着夸耀与比较的生活 , 从眼镜、西装、名片 , 女伴 , 到是不是订到很难预订的餐馆等 。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 , 贝特曼隐藏着心理变态 , 如杀害流浪汉、找妓女满足自己的自大 , 到最后甚至出于嫉妒而杀害一位友人 , 而贝特曼穿着雨衣一边聊天一边拿斧头砍死友人的剧情也成为影史经典 。
在此片的结局 , 种种证据指向贝特曼一直以来的残杀行径似乎都只是只发生在脑海里的幻想 , 然而也有人认为其实他犯过的罪行都是真的 , 只是许多人为了自保而选择忽视或冷漠以对 , 正如同上流资本社会所表现的一样 。
6.《梦之安魂曲》2000
比起《梦之安魂曲》 , 《迷上瘾》这个译名更能更反映这部片的核心精神 。 由年轻的杰瑞德·莱托与詹妮弗·康纳利主演 , 这对年轻情侣因为Du瘾而引发一连串事件 , 而男主角的母亲也因为希望被喜欢的电视节目选上 , 成日幻想着自己真的上了节目 , 甚至为了参加节目而开始吃减肥药 。
年轻情侣为了Du瘾而开始铤而走险 , 女主角最后甚至出卖了自己身体 , 男主角断送自己的一只手臂 , 友人被捕入狱 。 至于男主角的母亲更是为了达到减肥效果而服药过量 , 产生非常严重的幻觉最后送医 , 在医院的精神治疗中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
《梦之安魂曲》对于Du品滥用的描写非常写实 , 结局也非常残酷 , 因此比起结局阳光正向的《猜火车》更有反Du神片之名 , 然而此片的意义其实不仅于Du品 , 而是关于瘾 , 揭示着在人们过度仰赖外在刺激的现代社会中 , 瘾会让人一步一步陷入毁灭结局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