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茶艺美学 , 离不开谈中国茶 , 谈艺 , 谈美 。
认识之美
茶叶审评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审评茶汤是否“甘、活 , “活这个标准一般只出现在很难得的茶品中 , 只有极少的产地 , 纯熟的制茶 , 再加上天公做美 , 或可得一泡清香甘活之茶 。与茶一样 , 茶艺之美的首要境界也是“活 , 这个“活是茶人认识茶、认识自己的过程 。
中国茶有六大茶类 , 论起品种 , 何止千万 。去了解这些茶的知识 , 踏上寻茶的历程 , 这也即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的过程 。
此阶段的茶艺之美 , 可以从书本 , 可以从茶会、茶旅 , 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 。每认识到一种新茶 , 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 , 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 , 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 , 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 , 从而保持新鲜、鲜活的寻美之心 。
体味之美
体味之美包括“体与“味两部分 。体 , 是体验 , 体验可以看做是“认识之美的延伸 。
茶人仅仅在书本上茶叶品牌事中认识了茶 , 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体验 。如果要真正认识茶 , 必须亲自去喝 , 亲自去泡 , 亲自去找 。要付出过 , 才能真正得到 , 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 , 茶的艺术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 。要亲自挨烫 , 亲自受苦 , 像一个茶农那样采过茶 , 像一个茶商那样了解茶 , 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茶 , 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茶 , 这 , 才算是对茶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了 。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一位学人前来问禅 , 赵州旋问:吃粥也未?学人垂手答:吃了 。赵州答:洗钵去 。这就是中国的禅宗对于禅的正宗回答 , 也是正宗的茶之“道 。禅与茶同时重视“体验 , 这种“体验里最重要的是一种“不逃避、“不放弃的精神 。举刚才的公案来说 , 公案中的学人之所以吃了粥不洗钵 , 跑来向赵州和尚问“禅 , 乃是因为他觉得“问禅这件事情显然是比“洗钵更为重要的 , 然而这就落入了比较与分别的窠臼 。茶 , 亦复如是 , 当你问别人红茶是什么样的 , 别人回答了 , 你记下了 , 从此认为红茶就是别人说的那样 , 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茶中“分别红茶 , 并以此为傲 。那么红茶一物 , 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 。要想知道什么是红茶 , 只有去体验 , 去喝 , 不错过每一个过程 , 做好当下该做的事 , 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她 , 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红茶之美 。
再来说说“味 。茶中值得品味、回味的实在数不胜数 , 尤其中国茶几千年的历史 , 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 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 从文人雅士的玄谈雅集到高僧逸道的评泉论水 , 从友人翻越千山万水日夜奔骑寄来的一片春茶 , 到百姓人家粗陶破碗沏来的一碗粗茶……茶中可体味到各层次的美 , 并从这些古代的美中 , 达到与古人交流的境界 。老子有一个观点叫“味无味 , 即是从有味体会出无味来 , 从无味中体会出有味来 。从世俗的茶境中体味毕 , 再回味回味 , 其实茶中只一味――本心 。
自由之美
之于中国茶人 ,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 既是一笔华丽的财富 , 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在茶艺中 , 我们很难不被祖辈的经验影响 , 甚至左右 。茶圣陆羽认为邢州瓷是很好的茶具 , 《煎茶水记》认定庐山康王泉是天下第一泉 , 袁枚认为喝茶就得小杯细啜……这些组成了“茶 , 但“茶并不是这些的总和 。所以 , 茶艺的第三阶段 , 重要的乃是“觉:知道其在那里 , 而不被其所左右 。
很多时候 , 明明参与茶事的是我们平日很尊敬的人 , 而做为同样参与茶事的我们本人却不在“这里 。也许已经神游至昨天看过的一本好书里去 , 也许陷入刚刚了结的一场吵架中去 , 更直接的 , 只要茶会中有一位我们平日不太喜欢的人 , 这场茶事在我们眼中已经完了 。生为凡人 ,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所左右 , 被观念所左右 。当我们瀹茶时 , 拿起时可知道是拿起?放下时可曾真的放下?觉知这一切 , 觉知茶事中的每一个动作 , 觉知每一个当下 , 从茶事之美印证到本心之美 , 这方不辜负那一泡自然自由之茶 。
推荐阅读
- 四川功夫茶艺的介绍
- 茶文化源流之饮茶风气
- 无我茶会的无我境界
- 韩国茶道:辣椒也能泡着品
- 体验下日本茶道 得要多少钱
- 徽茶文化传奇小说研讨会
- 茶道 剡溪的段芳香记忆
- 人茶艺术 浑然体
- 正山小种红茶质量等级
- 中国茶道文化的类型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