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 , 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 , 到了宋代 , 日本开始种植茶树 , 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 , 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 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 , 彼此思想沟通 , 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 , 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 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 , 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 , 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 , 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 , 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 , 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 , 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
平安时代初期 , 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 , 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 , 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 , 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 到了镰仓时代 , 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 , 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 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 , 而日本则恰恰相反 , 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 , 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 , 只有皇族 , 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 , 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 , 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 , 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 , 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 这段时间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 , 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 , 研成粉末 , 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 。到室町时代 , 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 , 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 , 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这一时期 , “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 , 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 。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 , 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 , 地面用榻榻米铺满 , 一共用了四张半 。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 , 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 。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 , 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 , 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 , 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 。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 , 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 。“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 , 主客问答简明扼要 , 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 。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 , 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 。总之 , 到了室町时代末期 , 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
【朝鲜茶道】
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土相连 , 自古关系密切 ,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 , 形成“中正精神 。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 , 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 , 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 。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 , 不可过度虚荣 , 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 , 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 。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 。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 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 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 , 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 , 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 。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 , 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由此亦可见 , 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
推荐阅读
- 在以茶修德的前提主张茶道
- 日本茶会的茶道 在心非在术
- 女性茶道表演者的注意环节介绍
- 中国茶道与民族传统文化介绍
- 小宋佳在赤壁中表演的茶道文化
- 新罗时代茶道文化四,茶道的确立和茶文化的发展
- 新罗时代茶道文化七,典范茶人地藏金乔觉
- 六品茶道,行于茶下
- 如此美秒的生活茶道
- 日本茶道用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