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好奶卡去小菜场的发奶点,老阿姨用笔勾一下当天的日子,给一瓶当天的牛奶 。回家后,拉掉牛奶瓶口的蜡线,揭开牛奶瓶上的封盖纸,舔掉瓶盖封纸上的一层奶迹,这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 。
对于许多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来说,或许已经很难感受到这种感觉了 。牛奶,从“高级营养品”到“大众营养饮品”,从“订奶难”到“随心订”,中国乳业博物馆中的众多展品,为你讲述上海人喝牛奶的变迁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从“喝奶难”到“有奶喝”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奶牛的赞美之词 。牛奶,被誉为是人类最佳的蛋白质和钙的供给源 。从营养角度说,牛奶是一种接近完善的全价营养食品 。
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上海老百姓眼里,小小的一瓶牛奶大致经历了3次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一瓶牛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牛奶逐渐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但其紧俏程度,绝对不亚于如今年轻人眼中最新上市的手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海的牛奶供应逐渐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人们购买牛奶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文章插图
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牛奶容器变迁
在中国乳业博物馆中,有许多关于上海牛奶行业发展的珍贵史料,其中就包括了早期的订奶卡 。据中国乳业博物馆讲解员张蓉芳介绍,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对于营养有了更高的需求,因而一下子对牛奶的需求量大增,牛奶也一下子供不应求了,当时订一瓶牛奶要符合出生婴儿、动大手术病人、高龄老人等条件,且一次只能限期半年或一年 。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喝上牛奶,在许多孩子的记忆中,能吃的是炼乳,或者是奶粉 。中国乳业博物馆的展品中,就包括了早期的滚筒式制奶粉机 。据张蓉芳介绍,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滚筒内蒸汽加热,使滚筒外乳液干燥,再用两侧刮片将奶粉刮下,这就是早期制作奶粉的方法 。
文章插图
馆内展示近现代中国乳业发展历程
从1986年开始,上海市政府连续7年将“喝奶难”问题列入实事项目之一,为扶持奶牛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比如发放无息、低息贷款,减免鲜奶税收等 。1992年,上海牛奶公司将光明、沪光、浦光、宝光、华光等一系列牧场资源整合,走出了牧场集约化管理的第一步 。4年后,上海市牛奶公司与上海实业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 。
1985年,上海牛奶年产量只有14.19万吨,日供消毒牛奶100万瓶,到1995年,已分别上升到22.46万吨和210万瓶 。从1990年开始,本市的鲜奶日供应量第一次达到200万瓶,供求进入平衡状态,“喝奶难”一去不复返 。
文章插图
乳制品工厂生产线模型
购买牛奶越来越方便
在中国乳业博物馆,有一辆自行车加一个简易的保温袋,这就是当时上海送奶工的“标配”,让人们的记忆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天刚蒙蒙亮,送奶工就穿梭在大街小巷里,踏着满载着牛奶的自行车或拖车来到订户家门口,取走放在门口的空奶瓶,换上新鲜牛奶 。
文章插图
送奶员曾使用的自行车与木质框架
但是由于送奶工队伍人数不足,当时的上海市牛奶公司并不能安排所有送奶到户,而是由订户到指定地点去领取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送奶上门又开始恢复了 。
现在,购买牛奶的渠道越来越多,除了在超市可以购买到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预订 。
从“有奶喝”到“喝好奶”
“早期的牛奶瓶基本上都是用玻璃制造的,从上海来看,还有大瓶口和小瓶口等不同规格,现在随着包装工艺的发展,纸盒包装逐渐成为了主流 。”张蓉芳说,“随着工艺的发展,牛奶的种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
在许多70后、80后上海人童年记忆里,玻璃奶瓶上有两道封口,最外面的是一张类似牛皮纸的薄纸,印了牛奶商标的图案,封纸用一根棉纱箍紧 。揭开封纸之后,则是正圆形的厚纸板密封住瓶口,就是把奶瓶倒转过来,牛奶也不会渗漏出来,但也造成了揭开这层盖子往往要父母帮忙,至于凝结在瓶口四周和厚纸板上的牛奶脂肪,往往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口舔下去的美味,让许多人成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 。
推荐阅读
- 数据库缓存更新的套路
- 新手程序员不知道的小技巧
- html5怎么连接数据库?
- Python 容器使用的 5 个技巧和 2 个误区
- C语言的位级运算
- MySQL的查询性能分析神器:explain命令的使用详解
- Python中的高阶函数
- 数据库并发2万就跪了?你需要这份指导性的知识框架
- 学习黑客入侵一定要知道的DOS命令
- 梦见跑的飞快还能飞起来 梦见自己跑很快像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