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字学 古汉语文学基础( 二 )


“很多散失的、之前从未见过的古书,没有今传本对照,要将其准确破译出来,还要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人们的语言习惯有所了解 。了解越多,对材料的把握就越准确 。”贾连翔说 。这也是清华从本科培养学生的优势,让学生们置于文史哲大环境中,给予更宏观的视野,开设的专业交叉课中,包括考古学专题、先秦哲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 。这也意味着从事这一行业要涉猎多学科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延长了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 。
有的人即便具备相应的理论、方法,也不一定能认出古文字来,“还需要一定的悟性,有些人一辈子都认不出几个字来 。”黄德宽说 。
贾连翔认为,学习古文字学,要有从现有材料中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古文字的释读,有时也靠运气,即“触发性灵感” 。
贾连翔说,在研究史料时,如果能从古文字研究入手,也意味着拿到的是第一手资料 。“可以和文献互证,补充文献的不足,补充史料的不足,甚至揭示失传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 。”
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利用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合证,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信性 。
“冷门绝学”热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在学生大一下半学期结束时,结合学生提交的申请,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5对1”面试,考察其兴趣和素养 。
此次入选的7名学生中,6名来自中文系,1名来自历史系 。古文字班的学生人数是动态的,等到大二、大三时,还会适度增加 。黄德宽说,未来每届学生的规模总体将维持在10人左右 。“我们既要考虑国家需求,也要考虑学科自身特点,古文字学需要有人来研究,但也不需要特别多的人 。”贾连翔说 。
对于直博,清华也采取审慎态度 。大二结束时,一些有希望的苗子将被允许逐步转入直博培养,导师会给其开列书单,结合培养方向,指导其选修相应课程 。学生还可以尝试选修研究生课程,和研究生一起上自习,参与导师课题 。
从被选入古文字班开始,学生还能进入平时只对老师、研究生开放的专用研究室 。本科加直博的培养周期为9年,这在贾连翔和黄德宽看来,都是一个古文字人才成长必备的经验值 。而在本科大四推免研究生时,还会对学生再进行一次考核,对于不大适合的、“成为专才可能性比较小”的学生,将有再选择、再淘汰的过程 。
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抢救包括古文字学在内的冷门绝学 。此后三十多年间,古文字学人才一直以研究生为培养起点,古文字研究方向是中文或历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一直是一个小众冷门学科 。
黄德宽认为,这一学科成为冷门绝学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般高校培养的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真正有能力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人并不多 。在就业过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事相关行业,这与从事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单位不多,提供就业岗位少、待遇低有关 。二者相互影响,导致“用非所学、人才匮乏”的恶性循环 。另外,古文字人才培养周期长,供发表古文字学术成果的期刊也不多,以论文篇数为标准的考评体系,也不利于这一学科发展 。
但从古文字材料出土和研究力量的对比来看,人才匮乏又是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全国各地古文字材料出土呈井喷之势 。迄今已发现有字甲骨十余万片,甲骨文单字约有4500个,其中已被考释确认的约有1500字,有2000余字等待破解 。有铭商周青铜器两万余件,战国秦汉简牍30余万枚,这都是推动先秦、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 。
2016年10月,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发布过一则公告: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
虽然有大量出土文献等待破译,但在开设强基计划古文字人才培养的高校中,不少学校还面临课程不知如何设置,课开不齐,老师人手不够的现实 。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有二十多位教师,复旦大学的师资也较为充沛,吉林大学设有古籍研究所,长期培养大量人才 。除此三家外,其他已开展强基计划古文字人才培养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缺师资 。有的高校在这个方向上招了二三十名学生,相关专业老师只有一两位 。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就业 。在贾连翔看来,古文字学本身是不直接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这就意味着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有支撑这一行业发展的诉求 。过去,古文字人才就业以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为主 。全国范围内,开展古文字人才培养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就十二三所,主要分布于北上广与合肥、郑州等城市 。实际上,各地考古所、博物馆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迄今为止,文博单位设立古文字学专业的就业岗位很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