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有白色霉点泡沫沉淀物可能我们误解了好茶关于茶的8个疑问解答

茶桌上坐得久了,你时常会发现更多关于茶的“神秘现象” 。
不过先别忙着扎心、怀疑人生、或者痛骂奸商,这些小细节,也有可能是一个关于好茶的故事 。

“我的茶杯端走时,居然黏住了桌子!你说!是不是他们在茶里加了糖!!”
▲ 很多茶杯如果放在桌上停留的时间久一些,风干之后,你再拿起茶杯都会有黏桌的感觉,桌上也会留有略带黏性的茶渍 。
真相:
这其实是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主要由糖类、蛋白质、果胶等构成)作祟,多糖类物质具有粘稠性,也是判断好茶的标准之一 。
但多糖类物质的含量与茶树品种、茶梢成熟度、工艺中的变化、果胶的水溶性都会有关,因此不能一言蔽之 。
但可以确定的是,此类物质会影响茶汤的厚度、滑口感和浓稠度,也会增加茶汤的甜香,是影响茶叶风味的一个重要的物质 。
“茶汤上面一层白雾?这真的不是灵异事件?”
真相:
茶汤面上浮现的一层白雾,一般是由于热空气和冷空气在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 。
只不过因为茶汤的密度较高,水蒸气产生后还不能像快速融入纯净水一样快速融入茶汤,而且茶汤颜色又较深,所以汤面一层白雾会看得非常清晰 。
而白雾停留的时间长短,一般则与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高低有关,内含物质高的茶类,在冲泡时茶汤就会很稠,越稠的茶汤,雾气在茶汤表面停留的时间就会较长 。
“茶叶上面看起来灰蒙蒙的、不那么油润,好像蒙了一层白霜!是不是发霉了?”
▲ 带白霜和不带白霜的六堡干茶对比
真相:
茶叶上的白霜要分好几种——
在绿茶中,一般烘青绿茶(比如: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会比炒青绿茶,更容易看得到起白霜的情况 。不过也有例外,像太平猴魁也是烘青工艺,但就普遍油润,不太会起白霜,所以这个跟工艺和品种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
而绿茶中的“白霜”,一般都是工艺中产生的碱类物质,很正常 。
▲ 外形灰绿略起白霜的六安瓜片
而在需要长时间烘焙的茶叶中,比如说武夷岩茶,在新茶烘焙完成后,一些茶碱类物质被析出,也会有挂霜的情况出现,但这种霜,一般出现在新茶里,而且往往会因为时间或者腾挪的原因,反而消失掉 。
还有一种,就是六堡茶上的白霜,这种往往跟其窖藏陈化的工艺、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 。
六堡茶在茶叶加水发酵蒸压后,其实发酵还没有结束,陈化过程中,茶叶依然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还在继续发酵 。像陈年的六堡茶,有时会略有点灰润的霜,就是微生物继续作用、发酵的结果 。
但是“颜色太白”的霜,就有可能跟特殊的菌群和储藏条件有关,至于茶叶本身有没有问题,还能否饮用,这个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无独有偶,那小青柑上的白霜呢?”
真相:
正常情况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果霜” 。柿饼、果脯都吃过吧?记不记得上面也一层白白的?
而小青柑的果霜里,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是挥发油的析出物,有类似柠檬的香味,在柑橘类水果中(特别是其果皮)的含量较高 。
由于柠檬烯易挥发,特别在密闭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存储,这些物质缓慢析出并氧化,于是就形成了“白霜“ 。
不过不是所有小青柑都可以挂霜,这个跟产地和工艺都有一定关系 。而这种柠檬烯成分可镇咳、祛痰、抑菌,对慢性咽炎、鼻炎等呼吸道问题有一定缓解功能 。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霉变的小青柑,外面也会有类似的白霜,或者霉菌隐藏在白霜中,这就需要大家擦亮眼睛,仔细分辨,到底是不是发了霉 。
“茶汤里有泡沫!这到底是泡茶技巧太烂,还是农药的残留?”
真相:
对于干净丰富的茶泡沫,其实这是“茶皂素”引起的 。茶皂素会因为水溶液震荡时,产生持久性的、类似肥皂溶液一样的泡沫 。但含量极低,对滋味几乎没有影响 。
而且茶皂素有阻碍胰脂肪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肠道对食物中的脂肪的吸收,有减肥的作用 。此外,在抗菌、抗炎方面,也有一定生理活性 。
当然,如果是看起来不那么干净舒服的泡沫,有可能是干茶中的杂质、或是碎茶末太多造成的 。
“什么鬼!我的红茶放了一会儿居然变浑了,还有沉淀物!”
▲ 刚冲泡的茶汤和放置一小时后的茶汤
真相:
不要激动,这其实是一种“冷后浑”的正常现象——茶里的一些内含物质在高温时,会各自呈游离状态,融合于水中,所以汤色看起来清澈透亮;而在温度下降时,则形成络合物,并随着缔合度的不断加大,茶汤由清转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