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1917》,这种“新形式”电影的出现,欣然接受,应当是最好的态度

马天宇|《1917》,这种“新形式”电影的出现,欣然接受,应当是最好的态度

文章图片

马天宇|《1917》,这种“新形式”电影的出现,欣然接受,应当是最好的态度

电影《1917》 , 也许你很难想象 , 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 还能有这样一部讲述一战故事的影片可以获得如此多的殊荣:第七十七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与“最佳导演”;第九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 。 在2020年的电影颁奖季里 , 《1917》无疑是一匹备受瞩目的黑马 。 影片对人物角色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也非常出彩 。 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两个少年态度的转变与成长 , 就在故事发生的几十个小时内 。

起初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 , 斯科菲尔德兴致并不甚高 。 他从一个十分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 认为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可能性太小了 , 但另一个少年却因为能够在完成这项任务后见到自己在另一个营地的哥哥而兴奋不已;当那个少年牺牲以后 , 斯科菲尔德则成了这项任务的主导者 。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 , 《1917》塑造的英雄并不是一个每时每刻都一往无前 , 无所畏惧的超人 , 而只是战场上一个普通的少年 。

他没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 , 他也有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 , 然而却背负着战友的嘱托 , 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了未知的危险 。 影片结束的时候 , 画面停留在了斯科菲尔德坐在大树下倚靠着休息的样子 , 而这正与影片开头的时候他被同伴叫去执行任务时的样子巧妙重合在了一起 。 只是姿势虽然相同 , 但人的心境却大不相同了 。 没有多余的煽情成分 , 平静的长镜头将斯科菲尔德向远方的平原眺望时那种淡淡的忧愁渲染的恰到好处 。

【马天宇|《1917》,这种“新形式”电影的出现,欣然接受,应当是最好的态度】因为在技术构思与运用上突破式的创新 , 《1917》收获的评价大多都趋于两极 , 许多人批判其是一部内在情感匮乏的工业品 。 然而在我看来 , 大量一镜到底带来的代入感与沉浸式的体验感既是技术的体现 , 又为艺术的升华打造了基础 。 面对这种“新形式”电影的出现 , 欣然接受应当是最好的对待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