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男足“限薪限投加码”已势在必行


近日 , 有关“中国足协即将推出更严限薪令”“国内职业俱乐部中、外球员顶薪标准创新低”的传闻备受关注 。 这将外界对于足球的注意力由国字号球队重新拉回到职业联赛层面上来 。 对于“限薪” , 外界观点不一 , 但在国家男足折戟12强赛 , 国内各级职业联赛绝大多数俱乐部经营处于“下行线”的大背景下 , 限薪、限投“加码”实为大势所趋 。

“限薪”早有风声

尽管最终的细则有待中国足协、中足联筹备组官方确认 , 但类似“中超本土球员个人顶薪税前不超过300万元 , 外援个人顶薪不超过税前200万欧元 , 中超每家俱乐部年度投入上限减至3亿”的内容 , 其实早在1月上旬在成都举行的中国足协相关会议上已被提及 。 现役国足教练员、国脚在赴日本参加12强赛第7轮比赛前 , 也已经听到风声 。

2021赛季足协杯决赛于今年1月9日在成都举行 。 借比赛之机 , 中国足协赛前在蓉举行了执委会会议以及其他部分专题工作会议 。 关于国内职业联赛俱乐部进一步限薪、限投的内容再度被提及 。 在2021赛季中超、中甲升降级附加赛之间的职业联赛管理部门与俱乐部内部沟通会上 , 类似内容也被抛出 。

球员早有准备

尽管截止到目前中国足协、中足联还没有对具体细则公开表态 , 但鉴于“加码限薪”实为“自上而下” , 也就是说不可抗力 。 因此各级职业俱乐部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 国足1月中旬在上海备战12强赛客战日本队比赛的时候 , 一位来自中超俱乐部的队内人士这样评价:“我们已经听说(俱乐部将进一步限薪)了 , 就等最终公布的数字了 。 ”

说到国内职业俱乐部限薪 , 不得不重提事情的由来 。 2019年11月20日 , 中国足协以官方文件形式通知 , 各中超俱乐部、中甲俱乐部和中乙俱乐部暂缓与国内球员签署个人工作合同 , 包括但不限于草签协议、新签合同和续约合同 , 暂缓签署个人工作合同的对象为各职业俱乐部一线队和预备队的国内球员 。 一个多月后的当年12月26日 , 首份“限薪令”不期而至 。 按照其规定 , 中超联赛俱乐部普通国内球员在2019年11月20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为新合同 , 其税前顶薪不超过1000万人民币 , 入选国家队的球员 , 其顶薪标准上浮20%(适用国脚的认定标准也同时出台) 。 外籍球员在2020年1月1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为新合同 , 新签工资不得超过税后300万欧元 。 而仅过了不到1年 , 中国足协于2020年12月24日推出了“加强版限薪令” , 上面规定 , 中超一线队普通本土球员税前顶薪由1000万降到了500万人民币(税前) , 国脚亦不再享受薪资标准优惠政策 。

各方认识较为统一

虎年农历春节前后 , 有消息显示 , 中国足协将推出新版限薪令 , 普通本土球员顶薪为税前300万人民币 , 外援顶薪不得超过税前200万欧元 。 每家中超俱乐部单季投资最高限额由之前的6亿元减半至3亿元 。 由此可见 , 中甲、中乙联赛的相关限薪、限投标准也将随之被降至更低点 。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 , 虽然对于限薪、限投的具体标准 , 不同俱乐部因运营目标、经济基础各异而表达了不同观点 , 但对于“限薪、限投进一步加码”势在必行 , 各方的认识比较统一 。

事实上 , 绝大多数本土职业俱乐部对于“限薪、限投”内心是比较欢迎的 。 一方面 , 过去两三个赛季 , 受俱乐部股权模式单一、职业足球投入总体入不敷出影响 , 各俱乐部母公司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 包括中超冠军江苏队在内多家俱乐部的相继退出、天津津门虎“起死回生”以及贯穿赛季始终的大面积欠薪加剧了本土职业联赛的动荡 , 联赛的完整性、规范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

限薪、限投在相当程度上能够缓解各俱乐部运营压力 , 也能在俱乐部推进各自股改过程中给予潜在合作方以更大的投入勇气 。

另一方面 , 中国国字号男子球队在各条战线上战绩惨淡与动辄几百万甚至千万级的薪资水平严重不符 , 这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的争议与非议 。

职业联赛精打细算过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 , 受疫情及职业足球经济处于下行轨迹的影响 , 中国足协、中足联筹备组时至今日还没有落实新赛季各级职业联赛准入工作 , 低级别联赛的参赛规模受各类因素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变数 。 这实际也是各方迟迟不能推出相关规定细则的原因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