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职业教育大热,数字化人才培养是新蓝海?( 二 )


数字经济从PC到移动再到后移动时代 , 不同阶段对IT人才的需求迥异 , 不只是编程技术的变化 , 而是整体IT人才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 比如早期只要会编程做产品即可 , 移动时代对交互、云+端、前端等人才要求更盛 , 后移动时代则对运营、交互、增长等人才提出综合要求 。

(达内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然而原来的教育体系面向的是移动互联网经济 , 与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并不匹配 , 导致了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 需求断层越来越明显 。
数字化人才紧缺 , 年轻人却开始“慢就业”一边是数字化人才的紧缺 , 一边却是很多人不好找工作 , 近些年甚至出现了“慢就业”的现象 , 也就是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 , 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 , 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
慢是因为快不起来 , 慢就业的毕业生不一定找不到工作 , 但大概率是找不到理想工作 , 于是就不得不“慢下来”寻出路 。 宏观环境与人才市场变化很“快” , 但个人能力成长往往会“慢”;能力突出的就业“快” , 年薪百万的毕业生年年有、优秀毕业生Offer逐年攀升 , 但突出的注定只是少数 ,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都得“慢” 。 随着2022年考研、考公报名人数攀升 , 慢就业现象将更加突出 。

“快”与“慢”的冲突日益明显 , 年轻人显得迷茫和无力 。 于是 , 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的繁盛 , 这对很多年轻人来说 , 可能就是实现“快就业”的一条出路 。 由于专业的数字化职业教育是解决数字化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关键 , 因此数字化人才培养也成了职业教育的新蓝海 。
解决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 要优化供给 , 前提则是要摸清真实需求 。 达内教育在IT教育领域深耕19年 , 与20万+企业合作 , 一直都是围绕企业真实需求培养和输送人才 。 其会及时调研企业需求 , 通过访谈、调研问卷等方法摸透企业用人需求 , 包括需求的变化 , 有了这样的人才需求管理体系 , 就能真正摸清摸透企业的用人需求 , 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用人痛点 , 基于此再优化人才供给才有意义 。
而在人才供给优化上 , 达内教育的教育思考逻辑、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体系 , 都是站在企业用人需求角度打造的 , 不只是简单地教授技能课程结业 , 而是从“职业胜任力”、“职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三个维度能力 , 来给学习者就业、职业提升乃至职业长期发展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 , 对学员进行终身服务 。
企业虽然也有针对员工的岗前培训 , 但时间都很快 , 很难契合员工“慢成长”的客观规律 , 这时候职业教育就成为跨越员工能力与企业需求间鸿沟的桥梁 。 对企业来说 , 企业招聘员工就可以快速上岗工作 , 大幅降低用人成本 , 快速缓解数字人人才短缺之痛;对员工来说 , 针对性学习大量学校理论知识外的知识技能 , 与实战环境结合 , 则可扩大就业选择面 , 且可更快上岗 , 获得更高待遇 , 且在此后的职业发展中先人一步 , 这样人才与企业间的供需矛盾就得到化解 。
职业教育 , 化解数字化人才矛盾的关键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等政策 , 促进数字经济就业稳健增长 , 重视数字化人才培训、增强数字化人才供给 , 是重要手段之一 。
作为数字经济的主力玩家 , 科技巨头均已意识到数字化人才短缺的现状 , 很多科技巨头已亲自下场培养人才 , 既有像360这样的跟达内教育合作培养数字化人才的 , 也有亲自下场干的 , 比如百度在2020年就推出了两个“500万”计划 , 其中一个就是未来5年预计培养AI人才500万;再比如阿里2021年推出了技术普惠人才培养计划 , 面向广泛县域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技术能力 , 未来希望给欠发达地区培养超过20万名数字化人才 , 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新型专精尖人才 。
不过 , 要成体系地解决数字化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 关键恐怕还要靠专业职业教育机构 , 因为数字化人才短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首先 , 数字化人才的技能栈要求很高 。
AI、产业互联网、新基建、自动驾驶、半导体、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技术走向商用 , 新中产、共享经济、宅经济、直播、数字货币、元宇宙等新业态爆发 , 这些均对数字化人才提出全新要求 。 数字化人才需要有全新的技能栈 , 原来的人才供给体系难以满足 , 新基建人才、软件开发特别是ABC(AI、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技术人才、无人机/无人车/电竞/元宇宙等相关新职业人才等等均出现紧缺 , 《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 , 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 , 需要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 , 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