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不受青睐,追新兴职业成潮流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11日 06 版)

“蓝领”不受青睐,追新兴职业成潮流
文章图片

2020年2月20日 , 在广汽新能源汽车工厂 , 工人们正忙碌着组装车辆 。 视觉中国供图

“蓝领”不受青睐,追新兴职业成潮流
文章图片


“蓝领”不受青睐,追新兴职业成潮流
文章图片

近日 , 《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 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 。 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 , 其中50.25%为大二学生 , 44.44%为大三学生;从专业大类上看 , 40.31%为理科类学生 , 26.65%为工科类学生 。图表制作:杨洁
毕业不到两年 , 江西某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吴鑫(化名)换了3份工作 , 起初通过校内招聘会 , 在一家老牌的企业做焊工 , 工作3个月后 , 他发现和单位里的人没法说得上话 , 整天只能跟一群“哑巴”机器打交道 。 于是 , 他选择从工厂果断“逃离” , 之后做了一段时间的销售 , 如今成为婚礼司仪统筹 , 负责和新人对接婚礼流程 。
吴鑫不是个案 。 选择“逃离”工厂 , 不愿意去车间工作 , 好像在年轻人中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就业趋势 。 甚至在以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学生中 , 也存在蔓延的趋势 。
近日 , 《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 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 。 问卷结果显示 , 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 。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 , 多位职业院校教师发现 , “去工厂化”“去基层化”的就业趋势愈加明显 , 新兴的电商类岗位受到职业院校学生追捧 。 不少受访的“大国工匠”也呼吁 ,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回归技术类岗位 , 为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青年力量 。
该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 , 其中50.25%的为高职院校大二学生 , 44.44%为高职院校大三的学生;从专业大类上看 , 40.31%为理科类学生 , 26.65%为工科类学生 。
超六成受访职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当“蓝领”
2021年6月毕业后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专业的杨颜旭没有丝毫犹豫 , 选择了与老师合伙创业 , “进国企或其他单位 , 让我规规矩矩地上班写代码 , 那种生活太枯燥了 。 ”
现在 , 他所在的创业型公司 , 一入职 , 就让他掌管了4个高校的自媒体账号运营 , “直接把后台的数据全部开放 , 这在其他的单位是不可能做到的 。 ”最吸引杨颜旭的是 , 入职3个月 , 他学会了怎么去运营自媒体账号 , 怎么和不同高校打交道 , 怎么搭建新媒体矩阵 , 这一切新的知识经验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他的头脑 。
杨颜旭介绍 , 班上30个同学 , 只有两个去做了专业对口的编程岗位 , 其他28个同学分散到了很多不同的行业 。 杨颜旭观察身边的朋友 , 他们普遍的想法是 , 如果去一个国企单位从“蓝领”工人做起 , “可能把自己一辈子的锐气都磨没了” 。 在他们看来 , “躲在”那个地方熬年头 , “只会感受到安稳” 。
另一层的原因是 , 与其在基层岗位十年磨一剑地打磨技术 , 不如多闯荡闯荡 , 杨颜旭觉得 ,“干吗非要做这么一件事情 , 如果真的做好了这件事情 , 我又能怎么样 。 ”
调查问卷发现 , 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 , 此外 , 只有32.8%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
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志明曾看到一个鲜明对比的场景:在互联网等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着长长的队 , 而在制造业等企业招聘台前应聘的同学却寥寥无几 。 “与之前相比 , 学生就业的目标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像机械类的学生不愿意再去劳动密集型的岗位 。 他们更喜欢新颖的、更光鲜亮丽的岗位 。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负责人卢文澈分析 , 一方面工厂的工作劳动强度大 , 有些岗位需要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 , 而月薪平均只能拿到6000元左右 , 很难吸引学生前来就业 。 另一方面现在市场就业多元化 , 提供了电竞主播、电商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 。
此外 , 他认为大部分制造业岗位的职业认可度也不断在下降 , 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 陕西一家军工企业每年都来学校招聘 , 往年前来竞聘的学生早早在岗位前排队 , “学生拼了命想挤进这样的军工企业 , 都会去投简历 , 但近两年 , 风向一下子变了 , 招聘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