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中新网西藏阿里7月19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完成浪错采样任务后 , 在高原上经过7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 18日早晨抵达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逾4700米的公珠错开展科考工作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公珠错岸边山峦可见积雪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冀克家率队员乘充气快艇在公珠错湖中心水深24.5米处 , 利用重力钻采样器获取两根湖泊沉积物岩芯 , 同时采集若干湖泊表层沉积物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科考分队一行赶到阿里狮泉河镇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公珠错科考的另一项任务是寻获几年前放置的湖水温度监测装置 , 受公珠错水位、水流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 科考分队当天在湖上进行长时间搜寻 , 但未能寻获温度监测装置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蓝天白云下的公珠错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冀克家介绍 , 在湖泊中从水面到湖底放置温度计可获得高原湖泊分层类型 , 有助于科学家利用湖泊中各种指标更准确地重建过去气候变化 。 从2012年开始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团队在十多个高原湖泊开展温度监测 。 公珠错温度监测开始于2015年7月 , 在湖中心从湖面到湖底放置了10个温度计监测温度剖面变化 , 发现公珠错每年4-5月、9-10月湖水上下混合 , 在夏季分层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科考队员在公珠错岸边进行科考准备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不过 , 最近几年在公珠错寻找温度计并不顺利 , “我们猜测可能是湖水水位变化导致温度计无法发现” 。 最新研究发现 , 近年来高原南部湖泊水位普遍下降 , 而北部湖泊水位上涨;湖泊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冬季湖水结冰使温度计位置移动 , 而水位上涨会使得温度计位置太深难以发现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科考分队车辆停靠在公珠错的湖岸边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科考队员们表示 , 科研工作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 特别是高原科考工作 , 既需要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 , 也充满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 因此 , 这次公珠错温度计未能寻获实属正常 , 也提醒科研人员后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科考设备与方法 。
除未寻获温度计外 , 公珠错科考过程还发生了体现野外科考工作艰辛的两段插曲:一是两艘充气快艇中的一艘在湖面行驶不久发动机出现故障 , 只能由科考队员划桨靠岸;二是装载科考设备及工作、生活物资的卡车后轮曾陷入湖泊岸边沙坑 , 最终有惊无险得到解决 。
完成公珠错科考作业后 , 科考分队马不停蹄继续向西 , 于18日晚间到达阿里地区行署驻地狮泉河镇 。 从拉萨出发至此 , 科考分队已在平均海拔逾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风雨兼程超过1500公里 , 科考队员在这里将进行野外工作、生活必需物资补给并稍作休整 , 为后续科考行程特别是需要在高原湖泊岸边的露营工作做准备 。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科考队员完成公珠错作业后 , 将充气快艇拉抬上岸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
文章图片

科考队员乘充气快艇在公珠错湖面行驶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中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完成海拔逾4700米公珠错科考作业】据了解 , 公珠错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断陷盆地内 , 是西藏经阿里南线进入阿里地区的第一个高原湖泊 , 219国道经过其北岸 。 公珠错面积66.2平方公里 , 湖面海拔4786米 , 湖区年均气温0-2℃ , 年均降水量200-300毫米 , 湖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