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木耳|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文章图片

木耳|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文章图片

木耳|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我朋友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 , 接触过许多的精神病患者 , 了解过她们的现状及家庭状态 。 这个病对整个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 。 有一些家属因为与病人的关系处理比较好 , 家属自己也会自我调节情绪 , 病人后期恢复都比较好 , 家庭就变得很和谐 。 而还有一部分家属更多还是从自我出发 , 没有很好照顾到病人的需求 , 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认知 , 长期与精神病患者共处后 , 最终导致自己的精神也出现了问题 , 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 最后走入了一个死循环 。 “心累 , 却不敢死\" 。 这是她接触一个家属说过的话 , 这是一个母亲说的 , 这个母亲自己都说 , 有时候实在想不明白 , 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 时间长了就把这归结成命运 , 或许只有前世欠的孽债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救赎 。 如果说能用钱改变孩子的精神病状况 , 我想很多父母亲愿意为了孩子一辈子偿还债务 , 然而事实是无论你付出了什么 , 都改变不了孩子是精神病这个事实 。 这个事实也会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 , 始终没法透气一样压抑郁闷 , 有时候让人觉得窒息 。


其实她女儿到现在她也不知道究竟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 , 国家级的教授也看了 , 专业系统治疗做了好几次 , 她分不清哪个医生说的是对的 , 有的医生说是分裂 , 有的医生说是双相 , 而针对性的治疗都各做了两次 , 孩子状态也没有好太多 。 也有医生说她的孩子是精神病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 , 可是她却没有力气去判断辨别了 , 用药都差不多 , 针对性治疗都没有很好疗效 , 所以还有必要知道答案吗?每次把孩子送去医院都耗心费力百般算计 , 要不然送不进去精神病院 。 她也有病耻感 , 孩子身上的失败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 所以她的生活圈子开始越来越小 , 最后辞职 。 她永远记得孩子第一次出院不久回家犯病时发脾气之后 , 她丈夫跟她婆婆哭着说的一句话:妈 , 孩子这样我这辈子不是完了吗 。 之后是婆婆在一旁流泪 , 她在一旁痛哭 。 有四年时间她们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救治的 , 直到医生说:只能这样控制了 , 以后只能看病情发展变化了 。

为了方便就医 , 她家里搬到了有专科医院的三线城市 , 而且离医院不远 。 孩子没走到意识不清的程度 , 她甚至说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寄生虫 , 说自己不敢看以前的同学 , 因为人家都上大学了 。 她也为此一度欣喜:这不是和正常人没区别吗?于是 , 按照她的意愿去让她学技术 , 做零工 , 锻炼做小生意……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 没有一样她能坚持下来的 , 做几天就够开始厌烦 。 刚开始的时候 , 她以为这病靠养为主 , 于是带着药陪她旅游了多少个风景区 , 但是事实告诉她 , 把治疗精神分裂寄托在旅游上就是一个烧钱的传说 。 药物的关系导致孩子很胖 , 但是不敢私自停药 , 精神分裂患者每次复发都需要加大药量 , 药量越大人越胖 , 对肝肾伤害也越大 , 所以明明知道药物有那么大的副作用 , 还是天天担心她忘记了吃药 。 今年她孩子状态还可以吧 , 三年了都是她自己服药 , 以前是她监督 , 后来她反感说是她监视她 , 所以近三年都是她自己服药 , 春季的时候 , 疫情减轻了就让孩子爸爸赶紧去医院多买些药备用 , 预防疫情发作 。 并且春天 , 甚至现在这些天疫情影响较大 , 她也听话不出门了 。 平常都是去海边锻炼减肥 , 现在都省了 , 在屋里用呼啦圈减肥 。

因为在个体机构减肥三次了都失败 , 所以她鼓励孩子自己减肥 , 减掉十斤给她一千块钱 。 精神病患者减肥是相当困难的 , 减肥就意味着压力 , 克制饮食 ,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犯病 , 兢兢战战减肥了三次没有效果之后 , 她对孩子进行了奖励式减肥 , 不限制时间 , 不限制饮食 , 减肥十斤奖励一千 , 现在 , 孩子已经从她这里得到三千了 , 但是再减去三十斤 , 她也还是个胖子 。 可以想象人有多胖 。 她家里的老二 , 被姐姐打了好几次 , 却也只敢背后跟她哭诉:妈妈 , 为什么人家都有脾气那么好的姐姐 , 我姐姐脾气这么不好?我实在太怕她了……她的孩子啊 , 她也想知道 , 更想哭 , 却早就没有了眼泪 。 如果家属想要解开这个死循环:第一、从家人生病之初就要重视 , 不要讳疾忌医 , 听从医生的建议尽早治疗 , 尽早治疗 , 预后效果越好 。 经常生活中 , 发现家人脾气不对了 , 如果是孩子就跟青春期划上等号 , 如果是大人 , 可能就跟更年期或工作太忙画上等号 , 而常常忽视这种信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