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文物修复者蒋黎波: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的手工匠人


十堰文物修复者蒋黎波: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的手工匠人
文章插图
十堰文物修复者蒋黎波: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的手工匠人】蒋黎波正在清理古钱币
十堰文物修复者蒋黎波: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的手工匠人
文章插图
清理修复后的古钱币看起来十分清楚
历经时代变迁,许多文物进入沉睡,需要匠人还原。文物修复,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十堰市博物馆内,一群文物修复者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用信念扛起传承大旗。蒋黎波就是其中一员,从进入博物馆工作至今,他已修复过上百件文物。在博物馆工作14年,大部分时间只做这一件事,枯燥是必然的,但用他的话来说“很值得”。
“触摸”历史 探寻古人的精湛技艺
严冬时节,寒风凛冽。在市博物馆考古部的窗前,蒋黎波正安静地在一枚古钱币上将表面的锈蚀除掉。即使在室内,面对这些文物,他也时刻佩戴着口罩,保持高度的专注。有时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怕自己操作时一个闪失损坏了文物。
蒋黎波正在清理的,是2019年从闹市区六堰发掘的那批古钱币。为了让市民和考古工作者尽可能了解文物,蒋黎波和他的同事们正全力投入在整理工作中。
1981年出生的蒋黎波在博物馆已经工作14年了。他最初从事博物馆消防保卫,如今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无论哪项工作,他都很热爱。2014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走进十堰,当时市博物馆人手不够,考虑再三后,馆领导决定让原来在安防部工作的蒋黎波上手试试。“我对文物挺感兴趣的,就想好好钻研,感受古人的精湛技艺。”他说。
并非科班毕业的蒋黎波,对文物一窍不通。但就是凭借着对文物保护事业的一腔热血,他选择了不断探索。“馆藏几万件文物信息需要登记,这也是我第一次离文物这么近。”不同质地的文物,修复流程、工艺和周期也不相同,在整理文物的过程中,却需要同样的细心与耐心。“当我戴上白手套,第一次触摸文物时,可以感受到土陶器的古朴、青铜器的恢弘、金银器的精美。”蒋黎波说,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他在其中看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历史文明。
“感受”历史 第一次修复青铜器花费几天时间
在刚转入陈列保管部时,市博物馆还没有什么文物修复项目。但巧合的是,仅仅过了一年,2015年10月,荆州恰好有一个青铜器文物修复项目,需举全省之力共同完成。市博物馆选派了蒋黎波前往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文物修复这项工作。
在那批前往荆州的人员中,许多人都跟蒋黎波一样第一次接触文物修复工作。刚到荆州时,大家并没有急着工作,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与其他文物修复不太一样的是,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地方摆放着桌子大小的电动工具和许多化学制剂,看起来更像车间。一般来讲,传统的青铜器修复主要包括几个步骤:整形、拼对、焊接与粘接、补配、作旧。
蒋黎波说,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事们第一次修复了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斝(jiǎ)。“第一次修复主要是给这件青铜斝进行表面除锈。因为其表面覆盖着有害锈,渐渐会腐蚀文物。”从除锈、补配、作旧到加固封护,蒋黎波修复青铜斝花了好几天时间。
“青铜器修复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一个项目包含许多工艺流程和工作环节,需要许多人相互协作,但更多时候是要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据他介绍,因器型不同,青铜器合金成分不同,保存环境不同,每一件青铜器所体现出的病害特征和损害程度各不相同。“就像我们上医院要挂号分诊一样,每件文物都有档案资料,我会先认真看文物修复档案。”蒋黎波说。
他介绍,有的青铜器锈蚀严重,通体矿化,上手就掉“渣”,修复起来很难。对于局部缺损的青铜器如何复原,不仅需要文物修复者有“好手艺”,更要具备丰富的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知识,才能分析判断。回想起当年修复青铜器的艰辛,他记忆犹新。“因为到了细节部分都要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呼出,手一抖发生意外,所以我们经常被憋得面红耳赤。”他笑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