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抗凝,两种问题多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黄从新
本报采访人员董长喜
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 , 通过有节律的收缩 , 血液得以在全身循环 。 当心房搏动较快(350~600次/分钟)且极不规律时 , 就是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发生房颤时 , 心房中的血液不能完全泵出 , 容易在心房壁 , 尤其是心房的“死角”——左心耳形成血栓 。 一旦脱落 , 随血流进入左心室 , 左心室射血时 , 可能把血栓泵向动脉血管 , 从而堵塞脑血管 , 引发缺血性中风 。
房颤患者抗凝,两种问题多文章插图
临床表现上 , 由于房颤时心脏跳得快而紊乱 , 患者常会出现心慌、胸闷、疲劳、头晕等不适 。 房颤会因其他疾病而继发产生 , 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 。 除了上述情况 , 高龄、遗传、性别差异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肥胖、睡眠障碍等均可导致房颤风险增加 。 “对于继发性房颤 , 除控制房颤发作外 , 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或改善房颤发生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黄从新表示 。
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 , 主要是预防它发作 。 如果是持续性房颤 , 要控制心室率 , 或把房颤转为正常心律 , 并维持节律的治疗 。 临床上控制节律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 常见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射频消融手术 , 通过微创介入导管消融的方法彻底消除房颤 , 使心脏搏动恢复正常 。
除了针对房颤症状的治疗外 , 抗凝治疗也是临床一项重要内容 。 但黄从新领导的中国房颤注册登记研究组最新发表的研究显示 , 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很不规范 。 中国房颤注册登记研究是一项全国性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 该分析从全国362家医院纳入170646例房颤住院患者 。 研究发现 , 在需要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 , 约22%未接受;在不需要抗凝的患者中 , 也有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 这说明我国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评估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证 。 黄从新认为:“对于抗凝治疗 , 如果不进一步加以规范 , 该吃药的不吃 , 会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不该吃的乱吃 , 又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 ”
黄从新指出 , 并非每一个房颤患者都存在脑卒中高风险 , 要看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 因此 , 需不需要进行抗凝药物 , 首先要评估 , 心房血栓危险度评分是最简单的方式 。 该评分一共8项 , 其中2分项目包括:脑卒中/血栓病史、年龄≥75岁;1分项目包括: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性疾病(心梗、周围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年龄65~74岁、是否为女性 。 指南建议 , 评分≥2的男性或≥3的女性房颤患者 , 应长期接受抗凝药物治疗;评分为1的男性和2的女性房颤患者 , 也建议接受抗凝治疗;评分为0的男性和1的女性患者 , 应避免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
传统抗凝药物为华法林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 患者如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禁忌 , 可首选新型的 。 应用华法林时 , 应密切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除了科学抗凝 , 患者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房颤患者抗凝,两种问题多】控制体重 。 最近一项基于美国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分析显示 , 与体重正常者相比 , 中度和重度肥胖人群出现房颤的风险分别增加53%和116% 。 而且 , 在体重指数相同的情况下 , 华人的房颤发生风险最高 , 黑人的风险最低 。 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 , 科学循序渐进地减轻体重 , 以防增加心脏负荷 , 进而提升房颤风险 。
少喝咖啡 。 房颤患者应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食物 , 否则会导致心跳加快 。
少饮酒 。 醉酒会损害心脏健康 , 导致身体脱水、提高应激激素水平 , 增加房颤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