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抱朴子》版本著录述要( 三 )


历代《抱朴子》版本著录述要】明清两朝,目录著作著录的多是内外篇合刻本。例如:明代的《赵定宇书目》、《脉望馆书目》等;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培林堂书目》、《持静斋书目》等。但,也有著录单刻本的,清代的《季沧苇藏书目》和《传世楼宋元本书目》都有《内篇》单刻本著录;著录《外篇》单刻本的有《别本结一庐书目》、《群碧楼善本书目》、《自怡悦斋藏书目录》、《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补遗》等。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明代始,《抱朴子》的刊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前代的《内篇》、《外篇》单刻别行,而变化为《内篇》、《别旨》、《外篇》合刻于一书之中。这种刊刻形式的改变直接反映于目录学著作之中,目录书的著录内容也随之而变化。
因此,在诸书目对《抱朴子》版本状况的著录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两类版本:一是明代之前的内外篇合刻本;二是明清两朝的《内篇》、《外篇》单刻本。这两种版本形态俱为与其存世年代的通行版本形态相异之本。
明代之前目录书著录的内外篇合刻本较为稀见。宋代尤袤撰《遂初堂书目》著录:道家 《抱朴子内外篇》。此著录简单,从中很难推定是何种版本。但,应为合内外篇为一书者,这是典型的对合刻本的著录。若著录无误,以此或可推断宋时已有合刻本刊行于世,惜此本不传。
明清两朝著录的《内篇》、《外篇》单刻本较之前者为多,并且有传世之本。此类版本或为流传于明清的宋元古本,或是与明清大多数版本所属版本系统不同之本。从这些版本之中,我们能够窥见某些与今之通行本系统不同的版本形态与版本状况。下面,我们略举两例,具体分析。
清代的《季沧苇藏书目》和《传世楼宋元本书目》都有《内篇》单刻本著录,此《内篇》单刻本即为宋代古本。其中的五册本——南宋荣六郎本现今存世。其版本形态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内篇》有所不同。荣六郎本的版式特点为每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是典型的小字本。而明清版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左右是版式之主流。《抱朴子》也不例外,明鲁藩本、明卢舜治评校本、清孙星衍丛书本俱为内外篇合刻本;其中鲁藩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卢舜治评校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孙星衍丛书本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从文本文字内容来看,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以明代流传较广泛的卢舜治评校本为例,在荣六郎本中无,而于卢舜治评校本中有的文字达157处之多,而且遍及每卷之中,不但有字、词,而且还有大段的语句。在荣六郎本中有,而于卢舜治评校本中无的文字达323处之多,不但有字、词,而且完整的句子也达39处之多,另外还有两条校语。至于句中语序发生变化,以及句子完全不同者更是数量之众,不胜枚举。以此观之,我们不难看出,就版本的内在文本文字内容而言,单刻本与合刻本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明代另一单刻本——明吉藩本亦是如此。吉藩本是《外篇》单刻本,它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有很明显的不同。此本分上、下两卷,上卷二十四篇,下卷二十五篇。而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或一篇为一卷,共五十卷,明鲁藩本、清孙星衍丛书本即是如此;或几篇合为一卷,共合为四卷,明慎懋官本、明卢舜治评校本以及刊刻于1912年的湖北官书处刻本即是如此。具体言之,我们以明卢舜治评校本为例,此本共分四卷,卷一包括:《嘉遁》、《逸民》、《劝学》、《崇教》、《君道》、《臣节》、《良规》、《时难》、《官理》、《务正》、《贵贤》、《任能》、《钦士》、《用刑》十四篇;卷二包括:《审举》、《交际》、《备缺》、《擢才》、《任命》、《名实》、《清鉴》、《行品》、《弭讼》、《酒诫》、《疾谬》十一篇;卷三包括《讥惑》、《刺骄》、《百里》、《接疏》、《钧世》、《省烦》、《尚博》、《汉过》、《吴失》、《守塉》、《安贫》、《仁明》、《博喻》十三篇;卷四包括《广譬》、《辞义》、《循本》、《应嘲》、《喻蔽》、《百家》、《文行》、《正郭》、《弹祢》、《诘鲍》、《知止》、《穷达》、《重言》、《自叙》十四篇。除此之外,吉藩本的版本形态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也不相同,吉藩本版本形态的突出特点是:文字之间经常出现“、”或“。”;《博喻》、《广譬》、《辞义》中有间隔符号“O”,前两篇间隔符使用比较频繁,《辞义》全文有两个“O”出现;版式不统一,第七十五、七十七、七十九页出现双黑鱼尾。这些特点在明清的内外篇合刻本的《外篇》中都是不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吉藩本的文本文字内容与明清两朝的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也有很大的差异。吉藩本文本文字内容的最突出特征是:第二十三《弭讼》明言“文不雅驯削之”;缺《百家》、《文行》两篇。而明清的内外篇合刻本的《外篇》则俱为五十篇,《弭讼》、《百家》、《文行》均未缺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