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位麻醉科医生竟在国际上拿下“杰出导演奖”!不可思议的背后……
初诊看不见 , 查房碰不着 , 手术不露面 , 打一针就打卡下班……这或许是不少人对于麻醉医生的印象 。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则更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除了医生 , 他还身兼作家、编剧、导演这么多身份 。 2019年 , 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得到了“杰出导演奖” 。
“麻醉医生要不是个闲差 , 这个奖怎么来的?”采访前 , 采访人员心里暗暗这样想着 。 但走近曹钟强 , 走进他所在的科室后 , 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浮出水面 。
文章插图
图说:2019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 ,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凭借其编剧、导演的电影《医缘》荣获“杰出导演奖” 。
麻醉医生 , 真正的幕后英雄
“您叫什么呀”
“年纪多大了?”
“有哪里不舒服?”
……
曹钟强一边与患者聊天 , 一边将配好的麻醉药注入其体内 , 说话间 , 患者已“熟睡” 。 随着监护仪恢复均匀的“嘀嘀”声 , 医生开始手术 , 他退到一旁 , 时而盯着监视器 , 时而记录 。
2020年最后一个当班日 , 曹钟强需要完成4台妇科手术的麻醉与监护 , 午餐时间他抽空接受了采访人员的采访 。 事实上 , 这样的工作安排他习以为常 , “过去连做7、8个手术 , 持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情况也有 , 今天这样的工作量不算啥 。 ”
三甲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不是新闻 , 但麻醉科医生也这么辛苦 , 是外界很多人所不知的 。 原因之一 , 就是这个岗位做的都是幕后工作 , 很重要 , 但病人却看不见 。
【上海这位麻醉科医生竟在国际上拿下“杰出导演奖”!不可思议的背后……】“‘开刀去病 , 麻醉保命’ , 专业领域有这样一句俗话 , 虽有些片面 , 但还是比较形象地总结了麻醉医生的角色分工 。 ”曹钟强说 。
手术开始 , 麻醉医生就走了 , 剩下的都是主刀医生和助手、护士的事 。 包括采访人员身边 , 持这种想法的人也有不少 , 认为麻醉师把人“麻倒了”就算完成任务 。
这些当然都是误解 。 据了解 , 现代麻醉学的进步 , 早已超越“麻醉”二字的本意 。 目前正在向“围术期医生”发展 。 他们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 , 根据手术方案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 然后准备麻醉 。 疾病、手术本身对患者是个伤害性刺激 , 麻醉药本身对患者的机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麻醉医生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一定是时刻守在患者身边 , 根据监测指标 , 随时调控用药和生命支持措施 , 以保证患者术中生命指征的稳定 。 如 , 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调控 。 另外在术后 , 麻醉医生还会利用各种技术确保患者术后顺利苏醒 , 并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 , 不能让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 如心血管意外等 。
曹钟强认为 , 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 , 熟知各科知识 , 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判断病因 , 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
文章插图
打一针下班?是不加班都难
曹钟强的“一般工作时间”是一周五天 , 朝八晚四 。 但不加班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 。 平均一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 , 一干就是29年……在麻醉科这个岗位上 , 曹钟强从小伙子坚守到耳顺之年 , 工作强度和时间可一点儿没下来 。
“曹医生的工作状态 , 也是我们科室40多位麻醉医生的缩影 。 ”华东医院麻醉科行政副主任顾卫东说道 。 加班多 ,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人手少 。 我国麻醉科医生紧缺 , 是业内广泛知晓的现实 。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 , 2017年全国麻醉科医生只有约7.6万人 。 也就是说 , 中国每2万人仅拥有约1名麻醉科医生 , 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 , 2017年全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次高达5595.71万 , 但麻醉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为1:5 。
推荐阅读
- 上海医工院研发的麻醉剂获药品注册证书,有望增加国产药在医保中占比
- 麻醉类药品研发三连击 上海医工助力又一药品拿到生产批件
- 上海举办重要涉台活动:400位台湾同胞视频连线、全国台企联会长出席
- 患者|上海专家发现特殊类型皮肌炎——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
- 60岁林俊贤打卡上海,不见当初模样,曾称“做Gay也不要刘嘉玲”
- 麻醉类药品研发实现“三连击”:上海医工助力第三款通过一致性评价麻醉类药品获批
- 患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与蚌埠三院麻醉科联合举办“超声引导下新型连续神经阻滞麻醉及镇痛技术”培训班
- 围绕中国肝癌诊疗领域最高级别指导文件,顶尖专家今聚上海,强调肝癌规范诊治
- 刘昊然出席上海杜莎夫人蜡像揭幕活动,看自己的蜡像表情上热搜
- 肿瘤|8月龄娃娃心脏罹患肿瘤 上海专家成功“拆弹”带孩子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