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因为他奇谋为短吗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因为他奇谋为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元234年10月 , 蜀汉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 宣告了其奋斗的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事业以失败而告终 。有感于此 , 大诗人杜甫发出催人泪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 。
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 其所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魅力 , 千百年来得到人们的尊崇 , 人们无不为其失败的结局而叹息 。曾经有人回忆 ,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 , 读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情节时 , 不禁潸然泪下 。那么 ,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悲剧又是如何上演的?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因为他奇谋为短吗】01
我们先看看魏国与蜀国之间的综合国力 , 当时 , 魏国雄据北方十一州 , 幅员广大 。在唐中后期以前 , 中国北方经济一直强于南方 。
曹魏拥有富饶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黄淮平原 , 加上从曹操到曹睿三代人的数十年的精心治理 , 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 , 具备打赢任何战争的物质基础 。
而在冷兵器时代 , 国家人口的多少 , 往往能够决定其拥有多少兵源 。当时曹魏总人口在400多万 , 常备军达到了40余万 , 总人口与兵力是吴蜀两国的总和 。
在武器装备差距不大的时代里 , 如果不出大意外 , 兵力多寡基本可以保证获得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此外 , 魏国初年 , 国内政治清明 , 并未出现后期的混乱局面 , 其政权非常稳固 。曹睿时期的魏国 , 正处于如日中天的状态 。
至于蜀汉 , 其综合国力与曹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本来刘备拥有益州和荆州 , 其实力虽然不如曹魏 , 但尚可一战 。不过由于关羽失去荆州 , 他们只能偏安一方了 。虽然刘备尽力收复荆州 , 扭转不利局面 。但惨败给东吴 , 国力遭到重创 。尽管诸葛亮后来励精图治 , 国力得到恢复 , 但也是“益州疲弊”的窘况 。
诸葛亮北伐前 , 蜀汉总人口不足一百万 , 带甲不过十万 , 经济实力更是存在巨大差距 。因此仅就综合国力考量看 , 蜀国明显处于下风 。而且如前所述 , 曹魏政权十分稳固 , 并未出现《隆中对》中“天下有变”的局势 , 孟达之流的叛乱 , 不足以撼动其统治基础 。此外 , 由于蜀汉偏安益州 , 也失去《隆中对》中 , 两路夹击的战略态势 。因此 , 无论是实力还是机遇 , 都决定了诸葛亮北伐是一场极难取胜的军事行动 。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因为他奇谋为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02
大战略上处于绝对弱势 ,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决定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 , 北伐虽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但也是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 。从蜀汉政权的合理性看 , 其意义就在于“攘除奸凶 , 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 。”
这不仅是刘备、诸葛亮、赵云等人毕生追求的事业 , 更是蜀汉得到“大汉遗民”支持的重要原因 。毕竟蜀汉统治者是作为外来政权进入益州的 , 他们必须靠“兴复汉室”的意识形态 , 来聚拢人心 。假如不进行北伐 , 其政权也就失去了号召力与合理性 。
而从《后出师表》的论述“刘繇、王朗各据州郡 , 论安言计 , 动引圣人 , 群疑满腹 , 众难塞胸 , 今岁不战 , 明年不征 , 使孙策坐大 , 遂并江东 , 此臣之未解二也 。”来看 。诸葛亮北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战略格局下 , 与其坐以待毙 , 等到曹魏更加强大了 , 再来收拾你 。倒不如先发制人 , 主动出击 , 以挽回战略颓势 , 摆脱最终被吞并的命运 。
更致命的是 , “中间期年耳 , 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 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 非一州之所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