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之战 , 胡汉混编的明军在风雪严寒中深入荒漠 , 长途奔袭一千余里 , 这对明军的情报支持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如果情报不准 , 哈密城中不是只有三四百守军 , 而是有大量敌军驻守 , 那么孤军深入的明军将受阻于坚城之下 , 进退两难 , 必然遭灭顶之灾;如果在进军途中无法保障粮水供应 , 明军也将陷入绝境 , 即使勉强到达哈密 , 也已是强弩之末 , 哪里还能保持战斗力;而那些协同出战的胡人居心难料 , 如果不能有效统驭他们 , 一旦中途逃跑甚至临阵倒戈 , 那明军将重蹈唐朝高仙芝怛罗斯战役的覆辙 。然而他们做到了 , 经过了十几天连续艰苦跋涉的明军到达哈密时 , 仍保持旺盛的作战意志和强大战斗力 , 能够不经休整 , 立即在黑暗中发起进攻 , 仅用半天就攻克了哈密 。这次战斗规模虽然不大 , 却异常凶险激烈 , 虽然斩首仅六十余级 , 但吐鲁番守军总共不过三四百人 , 被斩杀六十多人 , 伤残和被俘者必然数倍于此 , 因此可以说守军基本被全歼了 , 唯一遗憾的就是敌主将牙兰和撒它儿逃脱 。
明军本来可以获得更多斩杀战果 , 在攻击敌方最后据守的墩台时 , 明军围住了里面的几千人 , 明军将领本打算攻陷墩台后再斩杀八百首级回去邀功 。但许进发现这些抵抗者并非吐鲁番人 , 而是被牙兰胁迫参战的当地人 。于是他坚决制止了滥杀 , 派人劝说他们投降 , 还告诫明军将领:“朝廷用我辈专为恢复 , 我辈图恢复当务安定 , 妄杀一人 , 尚恐远人不服 , 况八百乎?且得其城而屠其人 , 其谁与守?吾宁无功 , 决不为此!”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 。
牙兰逃出哈密后 , 骑一匹据称日行七百里的名马迅速赶回吐鲁番报讯 , 阿黑麻大惊 , 派八百骑兵追击已经撤军的明军 , 途中却遭小列秃部伏击 , 大败而归 。原来跟随吐鲁番的仆从部落见明军势大 , 也转而攻击吐鲁番 , 斩杀吐鲁番大将撒它儿 , 将他的首级献给明朝 。阿黑麻见自己遭到汉番同盟的夹击 , 强弱之势已经易位 , 也感到了恐惧 , 于是向大明请降 , 并归还陕巴和忠顺王金印 , 经历了十几年战乱的哈密终于重归平静 。
从明朝对哈密的经略来看 , 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非常重视同盟的作用 , 深知一个大国的力量不仅在于自身实力 , 还在于拥有广泛的同盟体系 。他们更知道 , 盟友的获得 , 不仅在于经济援助 , 更在于展现国威军威 , 使藩属国感受到大明是一个强大而可信的领导者 , 从而心存敬畏 , 愿意效力 。古往今来的强权都把强有力的同盟体系作为维系国际或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凭恃 , 拥有一伙惟其马首是瞻的盟友 , 指使他们去围殴共同的敌人 。所以哈密之战的经验 , 在现代也很有借鉴意义 。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