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制定的“祖训”来看 , 张太后是不能参与政事的 , 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的具体情况 , 又给了他施展政治才华的机遇 。
明仁宗虽然是贤明之君 , 但他身体多病 , 性格柔弱寡断 , 难以独自承担繁重的军国机务的 。《明史》记载“及立为后 , 中外政事 , 莫不周知 。”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张皇后做了什么 , 但是能看出她是朱高炽的得力助手 , 处理了不少政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宣宗即位时虽已是27岁的青年 , 也很英明果敢 , 但毕竟没有多少治国经验 , 加上喜欢玩乐 , 的确需要母后这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来辅佐 。
【明朝|朱高炽的张皇后辅佐三位皇帝,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后】《明宣宗实录》记载:“上即大位尊重皇太后极其恭敬 。每旦暮诣西宫朝谒 , 愉色奉承 , 惟恐弗及 。皇太后慈仁隆至 , 每见上则忻然从容询及政事及所平决 , 上敷陈明达, 皇太后喜动颜色 。凡军国大政必禀命而行 。”
《明史》也记载说:“宣德初 , 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 。”
英宗即位后 , 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 按理说应该休息了 。但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孙若微)的才干和威望和张太后相差甚远 , 所以辅政就没孙太后什么事了 。明宣宗对自己媳妇的能力也很清楚 , 他在遗诏里还特意加了一句:“大事白皇太后(张太后)” 。
明英宗登基时年方九岁 , 有许多大臣上书要张太后垂帘听政 , 都遭到了她的拒绝 。“毋坏我祖宗法” , 随后召集英国公张辅 , 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朝见 , 张太后对明英宗说:“这五个人 , 是先朝简选 , 辅佐皇帝的 。以后有所行事 , 一定先要和他们商议 , 如果不是这五位所赞成的事务 , 不可以推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大臣辅政的局面得以确立 。国家大事的最高决定权在张太后手里 , 具体决策由辅政大臣作出 , 一般情况下张太后都尊重大臣们的意见 。
张太后重用贤臣 , 辅政而不干政 。她加重阁臣的职权 , 充分发挥内阁的作用 , “朝政大事 , 群臣白太后 , 太后悉令送内阁 , 俟杨士奇等决议然后行” 。
而当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 , 依仗明英宗宠信 , 常到内阁干预政事 , 张太后“必立诏振责之” 。一次 , 王振和杨士奇发生冲突 , 杨士奇愤然回家 , 不肯上朝 。张太后知道后 , 派人将王振捆绑到大殿 , 一顿鞭打 , 让他给杨士奇赔礼道歉 , 还警告说:“再尔 , 必杀无赦” 。
后来张太后决心将王振除掉 , 以免后患 。由于明英宗和大臣们苦苦请求 , 没能如愿 。虽没能处死王振 , 但狠杀了他的威风 。王振“终太后世 , 不敢预大事” 。
结语
张太后辅佐的洪熙、宣德、正统十八年间 , 是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时期 , 被史家誉为“仁宣之治” 。而张太后在其中出力很多 , 她教导皇帝 , 重用贤臣 , 抑制宦官 , 政归外朝 , 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 这些都是孙皇后(孙若微)所无法比拟的 。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