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1.初读《傅雷家书》
初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我才只有12岁,刚上初一,对未来懵懵懂懂。《傅雷家书》中,收集着傅雷给儿子傅聪的许多书信,从1954年到1966年,这些信件,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又温暖。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因为是书信,写就的时候,并没有预备着给别人看,所以这些内容,或者很家常,也或者很体己。总之,它不是教条的,是私人的,是饱含着情感的,是更被人敬重的。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文章插图
我知道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但我从没有看到过像他一样,这样细心关切孩子的父亲。我被他感动,同时也被他在艺术领域的见解所折服。
有这样优秀的父亲,傅聪怎会走不好呢?我好生羡慕,同时,也默默记下他的只言片语,时刻提醒自己,要自律,要努力。
2.再读《傅雷家书》
再读《傅雷家书》,我已经30岁,为人母,这其中的很多句子,让我不忍猝读。因为懂得,所以更知父母之心的宝贵。
父母与子女,就是这样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对此,我颇多感慨。就像傅雷在家书中说道: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文章插图
因为知道自己终有一天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为人父母,就拼命想要把自己能够给予的一切奉献给孩子,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人生的关过不完,所以,年轻的时候,常常觉得日子不好过,因为总是对现状不满,就总得想着办法去改变。等日子终于舒服了,也就老了。老了老了,子女也大了,要出去打拼。像是傅聪,在那个年代学习钢琴是不容易的,他能有机会去波兰学琴,是非常好的机会了。傅雷常常在家书中勉励傅聪,要上进。
包括给予傅聪一些基本的建议,这是为人父母总会去做的事情。
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感慨颇深。“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文章插图
我是被傅雷感动了的。
这让我想起我的爷爷,他也常常在我耳边说这样的话。可年轻人总是听不进去,直到自己一点点长大,才知道这种叮咛的可贵。
3.《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如果读《傅雷家书》只停留在书籍本身的话,那这本书的影响力不会像现在这样。接下来的探索,是从《傅雷家书》的最后一封信上入手的。
1966年,傅雷的身体每况愈下,国内的阶级斗争激烈,却未曾想过,到最后,傅雷和他的妻子朱梅馥,两个人因为不堪凌辱,选择了自杀。而这些信件,是傅聪的弟弟傅敏整理的。想想就可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会让知识分子走向绝路。再想想傅雷,他那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最终却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多么地可惜。
该是很难的,而且这种难不是突然到来的。但傅雷在之前给傅聪的信件中,却鲜有提及。他常常跟傅聪讨论音乐、美术等艺术,他实在是个艺术家!
他叮嘱傅聪生活上的各种细节,提醒傅聪为人上的尺度,给傅聪邮寄富有中国特色的礼物。这是一个有涵养的父亲,尽管年轻的时候也犯过不少错,但那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文章插图
傅敏的命运更是坎坷,他本来也有着不错的音乐天赋,却没有机会从事专业的学习。他本来可以当翻译,却因为时代的原因,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然而,事实证明,家庭教育的伟大神力,傅敏做老师也做得相当不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