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第一楼街流年里的光阴

文/陆渭南
鸟鸣啁啾,林木茂盛。在南山里,一条清幽的小径旁,柳诒徵墓就安置在这宁镇山脉最婉约的景致深处。亘古千年的南山与斯人为伴,微风过处,落英缤纷,似与这位才子絮语。
有多少路通向南山就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杰出古人,比如昭明太子,比如许浑,比如米芾,比如赵伯先,再比如柳诒徴。
中山东路北侧曾有几条蜿蜒的巷子,其中有一条叫第一楼街。20岁左右时,柳诒徴离开他的外祖父家,从鲍氏宅邸走向社会,在青史上留得了大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国学大师的美名。他的成功除了自身一生不懈的努力,还与镇江浓厚的学习氛围,编辑图书的良好风气有着不解之缘,更离不开镇江先贤前辈的爱护与提携。
柳诒徵的一生与茅谦及其孙子茅以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茅谦何人?镇江人,生于1848年,是名清末举人,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爷爷。茅谦办过《南洋官报》,是名水利专家。
现在许多人喜欢看穿越剧。茅谦1917年离世,如果穿越来,也不过是100年前的人。100年前的茅谦就是个很新潮的人,喜欢现代化的东西,敢为人先。比如,他让子女读工科,而不是沉迷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
茅谦和几个朋友在南京办了一个金陵测量学会,这个学会就是学习怎么用一些西方的仪器。那时候的中国连这些仪器见都没怎么见过,更不会使用,别说制造了。茅谦特别喜欢摆弄这些仪器。
茅谦是个热情的人,好结交朋友。
他有一个莫逆之交谭嗣同,有一个朋友叫缪荃孙。缪荃孙1907年受聘筹建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1909年受聘创办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1914年任清史总纂,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话说1880年,镇江城里一个柳姓人家诞下一个男婴,细胳膊细腿,声音却十分洪亮。他就是柳诒徵。柳诒徵还有个姐姐,长他七岁。柳家是镇江的书香门第。据《京江柳氏宗谱》考证,大词人、宋婉约派代表柳永是京江柳氏一脉的祖宗。
这里说个故事。
镇江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建置已有3000多年。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方志,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其后历代均有修纂,前后相承,颇具规模。其中,《至顺镇江志》是比较有影响的地方志,也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为元代人俞希鲁纂。现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丹徒包氏刊本、同治二年(1863年)刊本、民国12年(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如皋冒广生朱印本、阮元《宛委别藏》本、最新版本有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
说到1923年陈庆年墨印本《至顺镇江志》,还有一段插曲:
《至顺镇江志》成于至顺四年,元本已散佚。现在的《至顺镇江志》是后人从《永乐大典》里单独辑出来的一本。《至顺镇江志》志书是有了,作者是谁?没人考证。直至清嘉庆间,大学士阮元进奏《四库未收书目》时,还是没人知道此书作者姓名。后来,镇江人士柳兴恩考订,坐实了此志作者为元代俞希鲁。
柳兴恩(1795-1880),字宾叔,近代学者、诗文家。1832年举人。受业于仪征阮元。是柳诒徵的叔叔。看来,柳家著书立说是家风所致。
柳诒徵7岁时,父亲去世。父亲柳泉是一个教书先生。母亲鲍氏只好带着一儿一女回到鲍家度日。
柳诒徵在镇江第一楼街的外祖鲍家过着他清贫但安静的童年。
儿子刚刚记事,母亲就给他布置功课,没有节假日,只有快过年了,柳诒徵才可以抛下书本痛快地玩几天。
少年刻苦的柳诒徵学问了得,镇江乡贤与他有过交道的,莫不赞扬他。到了后来,仅读四书、五经、唐诗、古文已不能满足求知欲,他便四处打听镇江城里的藏书家,并一一拜访,借书抄书甘之如饴。
蝇头小字,笔墨人生,一个瘦弱的少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柳诒徵有着非凡的读书动力。
到了柳诒徵17岁的那年,按科举制度的那一套考试程序下来,柳诒徵考中了秀才,可以到社会上谋个饭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