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三 )


《燕歌行》为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最先用《燕歌行》作诗的是曹丕,而后萧绎、庾信沿用,以闺怨为主,多表达思妇怀念征夫之意。高适却不落窠臼,把笔触延伸到了战争中来,以慷慨悲凉、雄健激越的笔法,全方位描写了边疆战事的状况,大大拓宽了乐府旧题的写作范围。这一首诗由此奠定了高适边塞诗旗手的地位,火传遍大江南北,一举成名。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下面来一句句看这首诗。全诗28句,虽然挺长,但我们把它分为四段,还是很好理清脉络的。
前八句:出征。将军为什么出征呢?因为“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东北起了烽烟,边疆报警,将军辞家。“报主静边尘”是出征的理由,但这绝不是出征的唯一理由。
因为“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军有强烈的立功之心,皇帝也极尽鼓励 “赐颜色”。将军的求胜心,天子的开边志,这些本无可厚非,但加上了“本自”和“非常”,将军的好大喜功,天子毫无警惕的纵容也显而易见。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模大样,浩浩荡荡,队伍出征。敲锣打鼓,直奔榆关,旌旗在碣石山间猎猎飘扬。出征的场面和阵容真是宏大。而此时的敌方也在准备迎战,边疆告急文书纷至沓来,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其中一个“飞”字,暗示了军情之危急,一个“照”字,暗写出单于对他们早已有所准备。可以预见,唐朝将士想要取得此战胜利,并非易事,已经说明战事惨烈。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下八句,紧承上文,战斗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在极北的边地,山川萧条,草木凋零,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彪悍迅速的“胡骑”,则像狂风暴雨般卷地而来。双方在此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此时,那位求功心切的将军呢?他正在很远的营帐中,悠闲地观舞赏曲。战士在舍生忘死的战斗,将军在轻歌曼舞中陶醉,两个极不协调的场景,两个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这样荒唐腐败的主帅,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就是失败的场景。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荒凉的景象,兵败的惨状。经过一天的战斗,士兵们死伤无数。日落时,还能作战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不负责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对将军轻敌的谴责;是对无畏战士的同情。
最后这一句直接回应上文,正面点出“恃恩轻敌”是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将士们用尽全力也未能突围,此前所有荣光都将不复存在。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下八句,侧面着手,写征人与思妇的两地煎熬。
前面从出征,写到战场的厮杀,再到战场的失败,通常情况下,全诗应该收尾。但诗人却宕开一笔,转写征人和思妇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走得那么久,又那么远,他们的妻子泪水也流了那么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家中思妇肝肠寸断,边疆战士频频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和有”,思妇遥望边关,却到不了遥遥边关,征人时时回首故乡,他也望不到故乡。像极了前不久那张纸条遗体捐赠纸条:我老婆呢?令人掩面而泣。
以上三联,一句征人,一句思妇,错综交汇,镜头不断变换,悲情不断加深。他们虽然相隔万里,却是互相思念。但却是“绝域苍茫更和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镜头不再转换,而是切回战场。举目望去,上空的乌云,仿佛由杀气凝成;侧耳倾听,只有那带着寒气的宵柝声。刚才的家乡、妻子都是身陷重围的征人头脑中的想象。一声刁斗,打断了他们的思绪,也敲破了寒夜,迎来了黎明,突围战马上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