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类型。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那“城头站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壮烈,洋溢着盛唐的雄壮和奔放。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无价的。保家卫国的战争理所当然,而好大喜功的过度求战却违背了人类的终极宗旨。而大唐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边塞诗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高适作为边塞诗杰出代表,便是本文的重点,其经典诗作《燕歌行》,稍后作详细赏析。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高适先后十三年内,四次出塞,到过西北和西南,可谓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以诗人为戎帅”曾率军在前线作战,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见证了开元、天宝全盛,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残败。正因为这般经历,赋予了他“永愿拯刍荛”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中,譬如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堕落现实的不满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还有对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的阐述,可谓比比皆是,又鞭辟入里。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高适晚年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成为唐朝地位最显赫的诗人,这时候很多人会质疑,被官至宰辅的张九龄呢?张九龄固然爵位也很高,但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这才有《旧唐书》的说法,“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01报国无门前半生其实高适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一路坎坷,甚至是诗人中极其落魄的人,为什么这么说?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丐帮,他就是其中一员,从现代角度来看,鉴于其历史地位和成就,应该封他一个名誉帮主。
浪荡不羁为少年。同李白一样,高适从小就认为自己是天生,就该做大事,根本不屑于从小事做起。我们小时候应该也是这样的想法,可惜长大了,大部人的棱角也没了。也许是放浪不羁,高适从小游手好闲,不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也没想过走考进士这条路以谋取功名。《唐才子传》关于少年的高适有一段记载:“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更远。”
高适:逆袭的人生,心怀家国人民,终封侯拜将,一首燕歌行传天下
文章插图
京城拜官又无门。弱冠之年,赴京求官,满怀信心,本以为靠着如苏秦、张仪这般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拜相封侯,有点天真却很可爱。他的《别韦参军》便记录过这段经历。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事与愿违去流浪。既然碰了一鼻子灰,帝都生活费又这么高,你看那房价餐饮费,实在遭不住。高适想到城市套路深,那就去边塞吧。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时,高适再次主动请缨,求取功名,然而战事瞬息万变,竟然结束了,抱恨而归,在梁、宋间(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四处蹭吃蹭喝还被嫌弃,在他的《邯郸少年行》也有记载,可谓度日如年,贫困潦倒。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