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

提到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之所以这件文物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何尊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证明。然而,这件3000年前的国宝却被丢进了废品站,差点被焚毁,最终被考古人员发现并买下。
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
文章插图
1963年6月一天晚上,宝鸡县贾村镇一位陈姓村民因屋子太小,便租用了隔壁的两间屋子。两个月后,陈家小两口正在后院儿散步的时候,突然看到后院儿的土坯上有着一道亮光。怀着好奇,小两口将土挖开,很快一个样子奇怪的青铜器。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四周呈现锯齿状,整个瓶身下小上大,敞口。由于二人也不懂文物,也就只将其拿来盛放粮食。后来,夫妻两人有事外出,便将其交给了哥哥保管。
要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哥哥也是个不识货的,甚至还因为缺钱就把沉重的青铜器30块钱卖给了废品站。废品站的老板一开始还不想要,只是出于好心,给了哥哥30元钱。那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加之,单凭看外观,确实很难将这件青铜器当做是文物。
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
文章插图
废品站老板也是目不识珠,本就出于好心收购来的东西,他自然瞧不上,价值连城的青铜器又只有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陈姓夫妻二人和其哥哥不能识别出青铜器的价值,而文物工作者却是能识别出来。
在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一位叫佟太放的干部在废品站发现了这件铜器,当即他就觉得这件物品很有价值。紧接着他便向领导汇报,博物馆相关领导十分重视,立马让他以30元的价格将青铜器买了回来。而后,经过考古专家的初步鉴定,认为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
虽说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但由于青铜器上没有记载相关铭文无法鉴定其价值。在器皿上做记录是当时人们的习惯,然而这件文物却没有留下历史信息,着实让人疑惑。既然没有记录就当做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文物放在宝鸡市博物馆中就行了。
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
文章插图
直到,197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要从各地调集一批文物,在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何尊就在其中。为了做好文物展出前期的筹备工作,为此,上海博物馆馆长,也是这次负责筹备工作的马承源先生如《楚辞·渔父》中写的那样:“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整日反复深入细致地的考虑,想要弄明白这件青铜器的价值。
一天,马承源先生如往常一样做着清除铜尊的蚀锈,突然,他摸到了青铜器底部有凸起的部分,他大喜。立马仔细查看,终于他在内胆底部发现了商周的文字,一篇有12行122字的铭文。
最终,通过历史学者破译,发现这是一位周朝重臣的日记,这位姓何的朝臣,因办事有功受到了周王奖赏,而奖励品就是这件青铜器。皇帝的赞赏自然让这位朝臣十分欣喜且自豪,随即大笔一挥,写下了“宅兹中国”的豪言壮语,翻译过来就是我要住在中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于是乎,这件青铜器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何尊。原来中国二字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
文章插图
3000年前国宝被丢废品站,考古人员买下,发现底部刻“中国”二字】文物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长,见证了历史兴衰,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一件普普通通的文物便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这个财富不仅是其价值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已经当时的社会环境,这都给予了我们考古专家们更好的研究中华历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更好的佐证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