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底真像文博界的“影展”季,各家文博类人文综艺节目竞相绽放,从《上新了,故宫》到《登场了!敦煌》,三度赤子归来的《国家宝藏》,还有直播互动节目《文物潮我看》,一件一件以千百年为时间单位的文物带着各自的风华而来,于千万观众来说,是视觉的盛宴,也是传统文化的滋养。
对于基层文博的一名普通工作者,我想是朝圣,是启迪,更是补给站。
文章插图
▲《上新了!故宫》海报
文章插图
▲《登场了!敦煌》海报
文章插图
▲《国家宝藏》第三季海报
文章插图
▲《文物潮我看》海报
这些节目再一次告诉公众,文物不高冷,文物有生命,它们形象与命运各异的背后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朝代或一个民族的过往。
必须承认,这一季的节目更浪漫、更有人情味,也更充满人文的温度和气息。从人出发,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考古史观出发,文物的制作者、拥有者,甚至觊觎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浮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
而它们今生的修复者、研究者和传承者也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在各自的星轨上续写历史。我们相信,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真实个体,他们一直都在浩瀚史书的字里行间。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些或震撼、或泪目、或值得傲娇的呈现,要感谢组成历史的祖先,要感谢这片壮阔深邃的大地。同时,也要感谢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坚守,他们就像一个个坐标,危急关头或百废待兴时,标记历史,抢救文物,对抗战火,对抗时间。
文章插图
如果不是坐在《国家宝藏》的屏幕前,我们不会知道90年前,带着石鼓等上百万件文物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的梁家两代人,他们一走就是16年,不会知道常欣老师的父亲常学诗先生等营造学社的学人们和北京中轴线测绘图的故事。
文章插图
在战火逼近、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为搬不走的古建筑们作纸上备份,704张图绘影绘形,刻画了北京中轴线上所有古建筑的一点一滴、一厘一寸。
文章插图
蹭着百年尘土,上墙攀檐,手脚架上那些挥斥方遒的身影和他们留下的图纸,是勇气和智慧的合力,是美学与史学的辉映;也知道了前辈们在新中国建设中的续篇,再经过长安街上那些著名的建筑时,我们的目光会多了几分亲近和敬仰。
文章插图
听到常欣老师的“凸凸凸”理论,我们会心一笑,却又因一句“城在,图在,他们也在”而瞬间泪目。
就像《登场了!敦煌》里年近九旬的李云鹤老先生表达的那样——从零开始,无所畏惧。
文章插图
说到当年前来考察的捷克壁画修复专家,老人难掩无奈、委屈——“当时人家对我们,什么用的东西都不给我们讲,不告诉,他讲的和这个用的根本不一样。”但是,年轻的李云鹤自力更生,硬是摸索、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壁画修复体系,一干就是60多年,连儿孙也都从事了这一行。
【文博人:我们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在远离山东老家万里之遥的莫高窟,老人依旧有着明显的乡音,但显然他的一切都与那片神奇的大漠融为一体了。“我越想越感觉到,太佩服这些祖先了!”(李云鹤)接着,一连三个“值得!”
推荐阅读
- 互宠甜文:《全世界都以为大佬她没背景》,多马甲团宠,高甜!
- 军博热展 文博迷细品抗美援朝主题展背后的故事
- 马未都说全世界仅存的两件“国宝”,我手里有一件,价值连城
- 近代史|慈禧太后的一生,唯一一个敢向全世界宣战的女人
- 传国玉玺、夜明珠去哪了?全世界都在找的四大“绝世珍宝”
- 秦朝|大秦帝国为什么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个人, 估计还要继续影响全世界几亿年!
- 河北井陉:千年瓷器文化惊艳三亚“国际文博会”
- 花车巡街、电音演出,文博锦市……跨年狂欢长沙方特开启星空国潮夜
- 全世界最贵的石头:钻石在它们面前甚至连渣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