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孙磊 通讯员 杨名宇
12月26日上午,“清代外销装饰艺术与十三行”讲座在钟书阁广州永庆坊店举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王震以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为切入点,分门别类地介绍了18世纪广州制作的艺术品,如何在欧美国家掀起“中国风”的时尚潮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本次活动由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粤海风杂志社主办,上海钟书实业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宗慧,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常务副社长毛朝晖,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王震,广东省文艺研究所研究员、《粤海风》杂志社副主编管琼,上海钟书实业有限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张文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作为主讲嘉宾,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理事王震长年致力于十三行历史研究以及相关外销文物研究,促进十三行领域的文化交流、理论研讨和宣传教育。
文章插图
广州外销艺术品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媒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代表形式,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无疑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十三行贸易枢纽不仅促进东西方的物资流动,而且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在讲座中,王震指出,在18世纪,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式家具、铜胎画珐琅、银器、广绣等艺术品种,源源不断销往欧美,从而助推“中国风”的时尚潮流兴起。
例如通草画被称之为“东方明信片”。在当时,广州口岸的通草画画家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采用西方透视法等技法,在通草纸上描绘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风情的内容。通草画物美价廉,受到当时到访广州的西方人的热烈追捧,出口数量巨大。
通草画特点是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题材写实性强。广州十三行附近是其主要生产和贸易基地。尤其是在摄影术发明前,外销画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媒介。大量描绘中国内容的画册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最直接的材料。
文章插图
十九世纪,描绘中国市井风情和传统社会文化的通草画,让西方人为之着迷。市井百态、风俗信仰、节庆习俗等是通草画常用的题材。通草画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向西方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又如广绣,是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著称。清代是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
从1757到1842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这使得广绣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广绣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广绣产业得以细分,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洋行绣庄作坊等生产经营场所和广绣行会组织“锦绣行”。
艺述大湾区,走进十三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讲座是基于一本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的《艺述大湾区——广州十三行故事》(2021年年历)而延伸的。
文章插图
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十三行”的研究类著作很多,但是讲述十三行故事的通俗读本并不多见, 该年历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十三行故事分成若干个词条来进行讲述——在365天内,周一至周五每天讲述一个词条故事,周六和周日为十三行藏品展示。
以这种方式编排的十三行故事,既有大的时间线索贯穿,又各自独立,可分散阅读,所收录的藏品可以用于鉴赏,也可以用来佐证内文叙述。同时,为了方便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了解十三行,该年历采取了中英对照的形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周欣怡
推荐阅读
- 五一小长假,走进花的海洋,品读几首蔷薇花的诗吧
- 同仁嘛呢调!
- 清代《萬國來朝》 圖
- 《高山之巅》编剧毛剑锋:走进王新法的内心世界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观众
- 荷塘区文联艺术家走进荷塘区人民检察院赏荷塘检察文化之美
- 【工作简讯 03期】酒泉市博物馆流动展览走进北新幼儿园
- 走进“老酒博物馆”
- 非遗节目走进景区,游客大饱眼福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清代知府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