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州故城遗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州故城遗址
文章插图
在新公布的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宋贝州故城遗址列入其中。贝州故城遗址,在邢台市清河县城东、城西村周围。故城为夯土筑成,城址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2公里,城池呈长方形,至今城垣断续可见。在故城的北城尚存城垣500余米,城墙高处达6米多;西北角尚存200米,城墙高4米余;西南城角尚存200米,城墙高5米余。1982年贝州故城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宣政元年(587)正月,周武帝“行幸邺宫。分相州广平郡置洺州,清河郡置贝州,黎阳郡置黎州,汲郡置卫州;分定州常山郡置恒州;分并州上党郡置潞州。”到了六月,周武帝崩。这是初置贝州时间,但是文献中没有提到筑城的信息。从文献可知,当时的贝州故城应该是利用了原来清河郡故城,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一级州级行政府衙门。隋代时,永济渠的开凿,贝州城成了泊来的城市得以快速的发展;唐沿隋制,并发挥了大运河的漕运能力,在此设立“天下北库”。《资治通鉴》记载:开元盛世时期,贝州有物资“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颜鲁公行状》中说“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其“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余万”。江淮钱粮、棉帛、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和赈灾物品都汇聚到此,特别是平叛安史之乱时,天下北库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这样说,隋唐的贝州物富人多,是运河两岸不可小觑的中等城市。唐宋时期,贝州城进行了多次的重修,清河旧志记载说,故城为“宋元祐六年监官赵荐之重修”,《地理志韵编》贝州下注,今清河县治自宋元,赵荐之重修,城周九里,高二丈,阔二丈。此时的贝州城已经改名为恩州城。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贝州,清河。上望。开元户八万四千四百。乡一百七十七。元和户二万一百二。乡三十五。”并叙述了贝州的发展历史,即贝州处于“《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
汉文帝时又分钜鹿郡置清河郡,其名因郡临古青水故号清河,后汉时封清河国。
为什么又称之为贝州?是因域内的临清县境有古贝丘城,“城内有丘,高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为名。”为《春秋》“公田于贝丘”所在。故取名贝州。
贝州,历史地理文献中记载,“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东至博州一百九十里。”“管县十:清河,清阳,历亭,东武城,宗城,经城,漳南,临清,夏津,永济。”“贡、赋:开元贡:白毡。赋:绵,绢。”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州故城遗址】在贝州故城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贝州之战、贝州之乱、贝州兵变等等;这里人杰地灵,还培育了许多望族和名人。
一、贝州筑塔
在贝州故城内有隆兴寺,原名称宝融寺,寺内有高高的舍利宝塔,此塔为隋代寿仁年间分送舍利敕建舍利塔之一。
隋代立国之初,隋文帝一改周武帝灭佛政策,成为大力发展佛教文化的转折点,隋开皇元年(581)至大业十四年(618)共37年间,隋文帝“隋兴佛道,变革周风”于开皇三年(583)下诏说“朕钦崇圣教,念存神宇,其周朝所废之寺咸可修复”,令各大州邑寺院,“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在开皇十一年(591),又诏令天下州县立僧尼二寺。
文献记载,隋文帝时期,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寺院共有3792所,天下诸州建舍利塔之风气极盛。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隋文帝在仁寿年间三次分送舍利并下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