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萧红致朋友信一语成谶我的作品无人看,我的绯闻永流传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聂绀弩诗句萧红作为小说家,《呼兰河传》被公认为其代表作。但《呼兰河传》是“小说学”里的小说吗?全书计七章,第一、二章介绍小城风貌、世风民情;——“规范”的小说有拿这些作主角的吗?三、四章转向作者的童年回忆:妙不可言的后花园,温暖慈祥的祖父,各行各业的房客;——散文与小说不是两种文体吗?五、六、七章则分别讲述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官冯歪嘴子。——这几章可独立成篇,但这是“一篇”小说啊。且还不说语言——《呼兰河传》出版三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黑龙江省准备重新出版《呼兰河传》,搜集来很多版本,先责成一位年轻的编辑校对。过了一段时间,主编询问编辑工作进度,编辑答道:还真得好好校对校对,语句不通顺、行文又啰嗦……
多年后,萧红致朋友信一语成谶我的作品无人看,我的绯闻永流传
多年后,萧红致朋友信一语成谶我的作品无人看,我的绯闻永流传
文章插图
图 | 1936年萧红在东京即使放到今天,假设《呼兰河传》初次来到编辑的案头,命运又将如何?如果萧红籍籍无名,只是一位“文青”,恐怕连第一页都来不及看完,编辑就将稿子扔到字纸篓里了吧?如果萧红在界内已经成名,碍于复杂的非文学因素,编辑不能不发,也要作很多“修改”,然后刊在诸如“名家新作”或“跨文体写作”,之类的栏目中吧?以一般编者的学识和眼界,实在不好确认《呼兰河传》的体裁。但,《呼兰河传》的确是小说,而且是经典。与萧红同时代的评论家茅盾先生,1946年10月17日,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说得好,“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果哪位作者能将他/她的一件文字,打磨成“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情节的展开有环境的渲染有社会生活的铺排,并且在品位上,具备了诗性,是画是歌谣了,如此“诱人”,能不是小说,而且经典?在其后各种版本的《呼兰河传》中,茅盾先生的这篇评论,几乎每每以序言形式弁于文本之前。当然,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为经典,是不以时人的评价为准的,而以时间为标准,并且时间还是唯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作品出版五十年之后,如果人们仍在热读,并称其为优秀作品,那么,这部作品庶几为经典了。
多年后,萧红致朋友信一语成谶我的作品无人看,我的绯闻永流传
文章插图
图 | 1934年夏,萧红在青岛樱花公园时至今日,《呼兰河传》出版已越八十年,而业内人士仍好评如潮,则称其为经典,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总之,今天读茅盾先生的评述,仍是不刊之论。经典的文学作品,与普通的作品相比,肯定有着品位上的差别;至于在不识货的人们眼里如何,……不说也罢。可惜,创作出《呼兰河传》,同时还有《生死场》《纪念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优秀作品的萧红,命运也太悲惨了!逃离家门之后的乞食,变故频生的两性生活,从异乡到异乡的漂泊……这里不详述萧红的生平,单说——茅盾先生的这篇评论不足5,000字,而在这么简短的篇什中,茅盾先生居然在28处使用了“寂寞”一词。这在行文上不免有用语重复之嫌,但用来评述萧红的生平,特别是《呼兰河传》的创作心态,实在也是精准的。概观萧红及其创作,语词自然多多矣,但毫无疑问,“寂寞”是核心语词之一。是的,之一。之所以敢这么说,我是有底气的。从少年时起,我便阅读萧红,萧红各种版本的传记和萧红各种版本的作品,至今已逾三十年。套用时下的流行语,我是萧红骨灰级的粉丝。“人世间有一种红叫萧红,红得让人心痛”,在曾经的岁月里,我用这句话来感慨萧红。但,毕竟年岁不虚长?近年来,我越来越不仅仅这么认为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