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的“征”和“伐”,有何讲究?哪个含义更好一些!( 二 )


其实,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秘诀呢?方士们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银子,炼丹制药,尽力耍弄各种各样的花招想让秦始皇相信有长生之术。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实际招数,于是,方士们再也法子了,他们不再敢觐见秦始皇,只有逃亡了。方士侯生、卢生等潜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当时,方士也属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来儒生,立案审查,秦法严酷,懦弱的儒生们顶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阳把他们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诫。
其实,当时的方士们确实是很可恶的,秦始皇让他们找长生不死之药,去炼取长寿不死之丹,但是,他们实在无法真正弄来长生不死之药,于是,方士们便造舆论,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喜欢以刑杀制威天下;说秦始皇贪于权势,事无巨细皆亲身所为,批阅文件通宵达旦,像秦始皇如此之人是不可能长寿成仙的,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方士们先是造完舆论为自己的无能解脱,最后依然无法向上面交差,领头的方士只好逃之夭夭,而秦始皇找不到他们,当然非常震怒,随后便将留在咸阳的方士以及其他儒生一起捉起来,令人严刑拷打,审查案情,而被抓的人又牵涉出更多人,越扯越多,秦始皇便下令将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据考证,当时坑杀儒生的“坑儒谷”就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坑儒”其实主要坑的是方士,东汉许慎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在秦代,方士也是儒生的一部分,坑方士其实就是“坑儒”。事件发生之后,儒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影响。遭到了朝廷官员的轻视。
古代战争中的“征”和“伐”,有何讲究?哪个含义更好一些!】原本,“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属于是从事某种与文化和习俗有关的具有特殊技能的术士,据胡适考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郑玄解释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儒其身。”之后,扬雄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孔子以前,“儒”是作为一个懂礼重乐的知识阶层而出现的。
孔子以后,“儒”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意识、有道德节操的士人而称呼的。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儒”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儒者其实是从之前的巫术方士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同样属于“儒”。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和儒生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夸夸其谈,弄方术,搞欺骗的。乱造舆论被认为是儒生们在挑战始皇帝的权威。所以,当时大权独揽、威震天下的“始皇帝”,采取“坑儒”的措施是他巩固皇权专制的需要,当李斯提出“焚书坑儒”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依本意,秦始皇“坑儒”,主要是为了坑方士,并不是要把大多数的儒生都坑杀,只是,在审查和判案时牵涉太多,坑杀活动广大化了。
其实,在秦代,虽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废儒,有些儒生还当了不小的官,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可见,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在秦时已是著名的儒生,他们并没有被坑杀。秦始皇之后,秦二世还召儒生问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针对大多数儒生,而只是被当时方士案件牵涉到的儒生。只是,“焚书坑儒”事件带来了两方面的非常不好的结果,一是使秦始皇对儒生产生不信任,对儒者很反感,儒生的地位也因之受到削弱,这对于秦朝没有能抑制严刑酷法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如果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能更多启用儒者任朝中官员,或许能减少严刑峻法,推行“仁政”,秦朝或许没有那么快灭亡。二是焚烧掉太多秦以前的文化典籍了,这是一次文化灾难,违背了原本吕不韦统一兼收百家学说的初衷,这也是秦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毁灭文化思想,其实也是毁灭了国家稳固的文化根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