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现代性的诗人和去个人化( 二 )


《恶之花》中几乎所有的诗都以“我”来发言。波德莱尔是一个完全向自己躬身的人。然而这种自我指涉,在他写诗时,几乎从不看向他的那个经验自我。他写关于自我的诗,是将自己看做现代性的受苦者。现代性就如同施加在他身上的魔咒。他所受之苦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这他说得已经足够多了。具有典型特点的是,他个人生命的其他内容那些尚还附着在他的诗歌上的内容,都是语焉不详的。像维克多?雨果那样为了自己某个孩子的死而写下的诗句,他从来没有写过。他以一种方法上严苛的彻底性巡视了自身内部在现代性压迫下形成的各个阶段:恐惧,身陷绝境,面对自己一心热烈渴求却逃逸入虚空的理想状态时的崩溃。他叙说着自己着魔般承受这种命运的痴迷。“着魔”和命运”是他的两个关键词。另外一个关键词是“集中”,此外还有“自我的中心化。”他将爱默生的话化为己用:“英雄就是那成为中心而不可移动者”。与此对立的概念是“化解”和“卖身”( Prostitution)。后一个词——源自18世纪法国的光明会( Illuminaten)指的是献出自己,是对精神命运的违禁脱离,是向他者的逃遁,是以消散方式进行的背叛。这些是波德莱尔所强调的现代文明的征候,是他自己努力抵御的危险——他是“凭自身禀赋之命运而成的大师”(第676页),所凭借的是对一种自我的专注,这种自我已经清除了个人的偶然性。
文/胡戈?弗里德里希 译/李双志
胡戈?弗里德里希(1904一1978)德国著名罗曼语语文学家,弗赖堡大学教授。他致力于研究经典文学,著作等身,《现代诗歌的结构》堪称现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他又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善于在课堂上以细腻的语言与深入浅出的表达来打动听众。另著有《法国小说的三位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1939)、《〈神曲〉中的法的形而上学》(1941)、《蒙田》(1948)、《意大利抒情诗诸时代》(1964)、《论翻译艺术》(1965)等。
读书摘录,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杰(诗者),笔名:格命草,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大学修读新闻传媒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诗歌以感情真挚,风格随性见长,擅于从生活中捕捉情感,感悟人生,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注重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把写一辈子诗歌作为人生理想之一。诗观: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