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靖安镇的村史馆 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村史馆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与文化 , 是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 。靖安镇为留住村落历史文化 , 反映农村发展变化 , 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 在全镇率先规划建设了大耆老村村史馆 , 通过挖掘整理反映农耕文化和村社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人编撰村志 , 记录村社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 , 村史馆俨然成为村民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阵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走进靖安镇大耆老村史馆大厅 , 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致富不忘共产党”的深红色大字深刻诠释了大耆老村民忆苦思甜、不忘党恩的情怀 。大耆老村村史馆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 , 用一件件物品讲述历史 , 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 , 不仅记录了村里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变迁 , 更存留下了全村群众的记忆和文化 。
杨兴亮是大耆老村的村支书 , 是地地道道大耆老村人 ,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既是大耆老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他说 , 在我们这个场馆里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以前我们农户使用的一些农具 , 我们把它收集起来 , 有装粮食用的东西 , 煮饭吃的坛子、锅锅 , 计算方式的算盘、家具等等 , 都收集起来 , 木工用具是完整的一套 , 非常齐全 , 不忘乡愁 , 我们收藏花了三个月时间 , 还不算完善 , 还在收集当中 。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们志愿捐出来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耆老村历来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 “耆”寓意为年老长寿 , 大耆老村于上世纪50年代初正式解放 , 60年代中期修建了砖瓦厂 , 70年代末建茶厂、修通公路 , 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 , 90年种植烤烟 , 架通了电线 , 告别了煤油灯成为全镇的示范带头村 , 2016年 , 轰轰烈烈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大耆老村顺利实施 , 两年间 , 大耆老村旧貌换新颜 , 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教育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提升 , 大耆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 , 靖安镇严格按照区委政府易地扶贫搬迁800人以上的村落新建村史馆的总体要求 , 结合全镇实际 , 率先把大耆老作为试点新建村史馆 。当得知要建村史馆 , 村民们积极参与 , 他们自发地把家里的老物件纷纷捐献出来 , 马车、马灯、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农耕具、木工具、大水缸等老物件把整个村史馆堆得满满的 。建成后的大耆老村史馆 , 面积虽然不大 , 但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 , 浓缩了大耆老村村民过去生产生活的记忆 , 展示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大耆老村是靖安镇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 , 而这大耆老村史馆则是全村群众的精神家园 , 它记录着大耆老的点点滴滴 , 成为传承大耆老文化的“博物馆” , 成为全村群众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根据地” , 也是大耆老群众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载体 。
推荐阅读
- 被称作最接近现代文明的宋朝,为何会有“农奴”和“杀婴”的恶俗
- 印度和埃及都还存在着,为什么有人说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中国了!
- 中华文明之“礼”的饕餮盛宴 ——《朱子家礼与现代社会》
- 文明新风进村走深更走心
-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喷涌勃发
- 2020年“舞动春城”广场舞大赛圆满落幕 8组优秀节目展新时代风采
- 国际文化交流的探路者与实践者吴泽洲去世,他把我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向世界舞台
- 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 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 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哪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