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全世界的著名乐团和艺术家原本都计划在今年集中上演贝多芬的作品,向“乐圣”致敬。不过,年初开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几乎所有相关演出取消,古典音乐演出行业陷入“至暗时刻”。面临这样的阵痛,中国成了音乐会从线下转为线上最为成功的国家——国家大剧院从4月开始推出线上系列音乐会至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北京国际音乐节也首次成功以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举行。
文章插图
5月9日,“声如夏花”音乐会演出进行了线上播出。
音乐会转线上 高雅艺术插上翅膀
1月初还想着繁忙的“贝多芬年”开始了,没想到月底就“失业”了。回顾2020年,这样的调侃,是很多古典音乐从业者内心的真实写照。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原本热闹的音乐厅关门,倒逼着大家寻求突破,把音乐会从线下转到线上进行,成了相对最务实的选择。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国家大剧院,开创了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的演出新业态。4月11日,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线上音乐会上演了首场演出,截至12月底,“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大线上系列演出累计播出42场,在线总点击量超过12亿次。而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在11天的时间里,利用线上超过240小时的精彩内容将古典音乐与观众的生活模式相结合。
疫情期间,高雅艺术通过线上科技的传播手段“飞进”寻常百姓家。8月8日,国家大剧院“华彩秋韵”系列演出的首场“繁华众声:张艺、陈悦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是全球首次舞台艺术通过“8K+5G”进行直播。广大观众与古典音乐亲密接触的同时,还掌握了对高雅艺术的“发言权”——观众在直播中,经常通过弹幕进行评论。
事实上,线上音乐会相比以往的线下音乐会,工作量和难度剧增。一场完整的线上演出,需要国家大剧院多个部门联动,就演出策划、排演、推广等问题统筹分工。今年10月如期而至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使用的都是正版音乐,前期磨合了3个月,9月初才完成所有曲目的搜集工作。
“抗疫”佳作频出 国内演出完成大循环
在国内疫情逐渐平稳的同时,一批高水平的古典音乐“抗疫”作品也给观众带去了心灵慰藉。其中,国家大剧院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推出的抗疫交响合唱作品《天使告诉我》在今年3月问世。北京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联合委约现任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创作的《武汉2020》,既表现了人类面对未知自然流露的恐惧,更有战疫情的英勇无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思军也创作了《奔跑的勇士——为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而作》。今年的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别具意义——作曲家邹野作曲并亲自指挥的“抗疫”主题合唱交响曲《献给2020》迎来世界首演。
【线上音乐会能否持续?听业内人士这样分析】作为全球古典音乐演出的新兴重镇,往年北京的演出舞台从来不乏国外名家名团的身影。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外的高水平演出团体和艺术家无法到中国演出,这在客观上给国内乐团和艺术家更多舞台锻炼的空间,某种意义上完成了演出的大循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由武汉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武汉籍艺术家合力完成;京津冀交响乐团联盟的三支乐团也完成了多场高质量的演出。
今年下半年以来,按照文旅部相关规定,音乐厅和剧院的观众上座率逐步从30%到50%,再到75%,贝多芬主题音乐会开始紧锣密鼓地上演。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10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用三天的三场音乐会,“接力”上演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北京交响乐团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演出;12月22日刚结束的国家大剧院线上艺术节,以贝多芬两部不朽巨作《合唱幻想曲》和《第九交响曲》压轴。
推荐阅读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最新开票丨星期广播音乐会“南腔北调
- “中国梦·劳动美”2021新年音乐会在北京卫视播出
- 烹一席文化盛宴,迎美好新年 线上线下结合,融媒形式呈现,2021山东新年文艺晚会情暖千家万户
- 什么是“形而上学”,能否通俗简单地解释下?
- 三破金刚伏魔圈之后,张无忌的武功,能否超越张三丰?
- 天龙三兄弟若是联手,能否打败扫地僧?秘密终于被揭开
- 音乐会不按套路出牌:小毕哥现场吃起了大米饭,谢大脚跟着大爷学犁地!
- 镇元子地位如何,能否与三清平起平坐?观音都敬他三分
- “全女班”乐团!江苏“民乐茉莉”登台上海献演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