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标志物的正确解读方式,关键信息都在这!

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他心脏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心脏瓣膜、心包疾病等 。 诊断心脏疾病除了病史、症状和体征之外 , 需要辅助检查的支持 , 如心电图、化验、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CT等手段 。
其中 , 心肌标志物是反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标 , 有助于心肌损伤 , 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层和预后评估 。 理想标志物的特性:
1、时间限定性;
2、比例特异性;
3、敏感被测性;
4、分级相关性 。
目前常用的心肌标记物主要分为三大类:
1. 心肌或血管炎症反应标记物——C反应蛋白等;
2. 心肌损伤标志物: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K-MB等为代表的 , 心肌损伤发病 6~9 小时后 , 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的标志物;
3. 以BNP等为代表的心功能损伤、心衰、血流动力学障碍标记物 。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
(1)参考值:在全血中 , 成人和儿童CRP正常值为:0.068-8.2mg/L
(2)临床意义:心血管方面 , 早期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 。 心肌损伤发生数小时内 , CRP升高 , 3~4 d达高峰(有成倍增长之势) , 在CK-MB回到正常后7~10 d也降至正常 。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肌梗死的一、二级预防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 既可预言无症状人群中心脏事件的发生 , 又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判断价值 。
风险分层:
低危 , <1 mg/L;
中危 , 1~3 mg/L;
高危 , >3mg/L 。
目前尚未开发出能特异性降低hs-CRP的治疗措施 , 也无直接证据表明降低hs-CRP可以减少未来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 但已有研究证实 , 对hs-CRP升高的ACS患者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普伐他汀能有效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
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 ,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 。 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 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 , 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
(1)参考值:<40U/L 。 (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可能有所差异 , 具体请参考各医院检验标准 。 下同)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 , 24~48小时达峰值 , 持续5天或1周 , 随后降低 。 因为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 , 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
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 , 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 。 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 , 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
(1)参考值:200~380U/L 。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 , 心肌细胞膜破裂 , 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 。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开始升高 , 48~72小时达高峰 , 7~12天恢复正常 。 连续测定乳酸脱氢酶 , 对于就诊较迟 , 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3.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 , 在ATP提供的能量下 , 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 , 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 , 其次为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
(1)参考值:男性15~163U/L , 女性3~135U/L 。
(2)临床意义:
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8小时即明显升高 , 10~36小时达高峰 , 3~4日恢复正常 。 如肌酸激酶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 但也应除外心肌小范围损伤及心内膜下梗死等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