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林功夫,竟要得益于这位抗倭名将,甚至极大的发展日本武术

喜欢传统武侠小说的朋友,大多已人过中年,不知各位是否记得金古江湖中“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日本|少林功夫,竟要得益于这位抗倭名将,甚至极大的发展日本武术
文章插图
按照小说家之言,早在两宋时期,少林寺就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武学体系了,并俨然成为江湖中的门派之首。然而实际上,因元代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少林寺被战火摧毁殆尽,以至于,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经典武术已大多遗失。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少林武术,实际上是明朝正德年之后诞生的的新兴少林武术。
继明正德年以后,朝廷开始征募来自少林寺的僧兵。出于对战争的需求,这一时期的少林武术开始重视实践性。与此同时,该时期的少林武术与民间武术、军队武术各大流派相互参考借鉴,以至于,少林武术的内容变得五花八门,技巧也日益提高。正德乃至天启年间的少林武僧,主要习练少林棍法。
之所以武僧大多习练棍法,是因为,棍法比其他器械更轻便,取材也比较容易。少林棍的起源今已不可考。根据《阐宗·纪略》的记载:“紧那罗之后,有喇嘛师者,似亦紧那罗之流亚。曾以经授净堂,以拳棍授匾囤。”而《匾囤禅师行实碑》又提到:“匮囤师者。号无空。禹州陈氏子也,年逾二十,投少林寺,礼梵僧喇嘛为师。嘉靖四十二年,至夔州江中,日‘道光无涯,逢人不尽’,登岸端坐而逝。”
由此可见,到了嘉靖时期,少林棍的起源就已经相当模糊了,时人将其归结于“神传”。不过,这一时期的少林棍法尚未完善,技法也很难称得上成熟。
 日本|少林功夫,竟要得益于这位抗倭名将,甚至极大的发展日本武术
文章插图
少林棍法之所以被后人完善并发扬光大,还要得益于抗倭名将。
根据《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的记载:“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己岁,自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主持僧叫精其技者,皆出凡圣之,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传。”听闻俞大猷习练了少林武术“真诀”,僧众推举天赋较高的宗擎与普从追随俞大猷将军南征,在为俞大猷效力期间,两名武僧向俞大猷学习武艺,至此精进。
三年之后,两名武僧不但掌握了相当高明的棍法,还习练了技惊四座的轻功技巧。两人返回少林后,将从俞大猷处习练的武艺传授给其他僧众。“最精者百人”,绝大多数武僧都学会了俞大猷的武功。从这以后,少林僧众以俞大猷的武功为蓝本,结合传统少林棍法,逐渐将少林棍发扬光大。
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武林中人,我们知道戚继光改良了倭刀,为后世留下了苗刀武学。
说起来,论起武艺,俞大猷比戚继光更加出色。
此人可谓武林泰斗,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尤擅棍法。俞大猷对棍法自有一套体系,据说,戚家军的棍法就是由俞大猷来传授的。
根据《手臂录》的记载,少林有一门名叫“五虎拦”的武学,“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枧也。”据考证,这套武学就是俞大猷传入少林的棍法。通过描述来看,这套武功已隐隐有了金庸先生笔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味。
 日本|少林功夫,竟要得益于这位抗倭名将,甚至极大的发展日本武术
文章插图
鲜为人知的是,少林武学不但在中国广为流传,在日本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自明王朝建立后,中日开始派遣使者往来,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史料的记载,隆庆年间常陈元赞随使节浙江道单风翔出使日本,住在东京(当时叫江户)的国昌寺中。陈元赞驻日期间,在寺庙内广收徒众,向他们传授少林技艺。
陈元赞本是一落第秀才,屡试不中后来到少林寺习武,经多年习练逐渐掌握少林寺的五门拳术及擒拿摔跤的技法。将少林拳融会贯通后,陈元赞写了一部《万法全书》。陈元赞来到日本后,成为了德川义直的幕僚,被准许在国正寺开馆收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