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与新民晚报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约定|记者手记 | 傅高义

我不知道在美国的新生代中国问题研究者里,还有多少能如傅高义这辈学者一样放下架子,深入观察中国、品味中国、理解中国。
傅高义先生走了。
作为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先生以其著作《邓小平时代》广为国人所知。这部著作诞生的背后,是他对东亚问题及中国文化数十年来的兴趣与尊重。
坦率地讲,我与傅高义先生的交往并不多。两年前虽有机会当面采访,但最终未能成行,至今甚为遗憾。不过作为一名报道国际新闻的采访人员,还是能在字里行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严谨、礼貌与谦逊。
新民晚报国际部今夏策划了“后疫情时代”的大型系列报道,国际部诸位同仁与我为此与各国知名学者广泛联系采访与约稿事宜。傅高义先生也在我们的约稿名单中。但做过采访的采访人员都知道,期盼一位素昧平生的人士回复邮件有多难,何况还是傅高义这样一位学术泰斗。然而令我意外的是,90岁高龄的老先生当天就回复了邮件。
 傅高义与新民晚报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约定|记者手记 | 傅高义
文章插图
2013年4月12日,《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并为学生签名留念。来源:中新网
我没有想到,老先生会亲自回复邮件。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此高水平的学者多由助理帮忙处理公文与邮件,尤其是对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采访人员。并且,老先生的邮件落款就只有一个简单的名字,没有任何头衔。
我也没有想到,老先生并未敷衍了事。他坦言对11月前的中美关系并不看好,认为在总统大选前发声,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我更没有想到,老先生十分亲切。他主动表示待11月选举结束后,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为新民晚报写一些他对两国关系新的思考。我在欣喜之余,心中也十分感佩。
以上的邮件交流恍如昨日。如今,随着先生去世,这一约定竟成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以傅高义先生为代表的美国老一辈“中国通”学者,不仅对研究中国怀有巨大热情,也发自内心地欣赏与喜爱中国文化,致力于让西方更多了解中国。但是,我不知道在美国的新生代中国问题研究者里,还有多少能如傅高义这辈学者一样放下架子,深入观察中国、品味中国、理解中国。
撰稿 杨一帆【 傅高义与新民晚报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约定|记者手记 | 傅高义
编辑 王若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