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先说一个书法中的“一笔到位”问题。
小时候我们“写大字”(我上小学时,学校里还开毛笔书法课,因为毛笔写出来的字比铅笔、钢笔写出来的字大,大家一致称为“写大字”),被老师教了一句话,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坚决要求我们在写毛笔字时,所写的笔画,要“一笔到位”,不能等到写完之后,再在写的不到位的地方去“描补”。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文章插图
(儿童“写大字”)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事后“描补”至少证明两点:1、对原字帖上的字字形记忆不准确,所以不能“一笔到位”,写完检查时,发现不对,于是要“描补”;2、笔法没有掌握好,脑子里也有原字帖上的字的样子,但是书写时,手上功夫不到,不能准确地写出来,只好“描补”。老师强调不让描补,实际上是在严格要求我们,记住并写出原帖的样子。
但实际上,还有第三点:“一笔到位”写出的笔画更有精神,气息更完备。进入更高阶段学习之后,才明白,这一点更加重要。“修、描、补”出来的字,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疲软,毫无神采。
但在篆刻初学时,我们有这样一条经验,叫“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石面刻掉一块,这一块就没办法再恢复了,所以初学者尽可能留下修补的余地,以最终修改达成最终想要的效果,所以,篆刻常常有“描补”的需要,甚至还有“三分刻,七分修”的说法。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文章插图
(王福庵先生的印面)
但依照学书法的经验,修出来的最终效果,文字往往就会失去神采,线条变胖、变肉、变软,那么,我们刻工稳一类的印,比如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这一类印风时,可以修到满意为止,因为这一类印风追求的是典雅安详,是精金美玉。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文章插图
(齐白石的印面)
但如果我们刻齐白石、吴昌硕一类写意印风的印,“描补”必然失去我们追求的那种大开大阖、粗犷奔放的野山荒原味道。
这样,就有了一个结论:学习篆刻,要尽可能在临摹学习中,尽量提高“一刀到位”的能力,减少“描补”的动作。
结合我们古玺临摹的第39方作业,我们再说说这个问题,第39方古玺临摹作业是这方“群粟客鈢”: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文章插图
(群粟客鈢)
这是一方楚玺,我们挑楚玺来说“一刀到位”的问题,是因为楚玺的地域特色最为突出,其字形线条流畅,结体散逸,秀而不媚,最具有书写意味。
释印
这是一方楚玺,印面四字为“群粟客玺”,“粟客”是楚国官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淮阴”栏记韩信:“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司马贞《史记索隐》:“典客,《汉表》作‘粟客’,盖字误。“上西下禾”的字形是因为古文字从“禾”之字往往可以写作“米”。“群”是地名,此玺当是楚国“群”邑主管粮食之官印。(见曹锦炎《古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123页)
章法特征
这方玺的章法特征是“四字拆成五字”,按理说,这种描述不叫章法特征,但实际上,古玺中经常出现拆字的方法,以构成新的章法特征。这方印算是“四字拆成五字刻”极普通的印例。“鈢”字拆完之后,这方印的章法成了上部两字分居左右,下部三字均分下部空间的总体“U”字型章法。如图:
 篆刻|篆刻学习:在临摹中,如何培养自己的“一刀到位”能力
文章插图
(U型章法)
印面上部中空,下部平实,既保证了印面气息空灵,又保证了印面足够的稳定,古玺里常常有这种章法实例,那方有名的燕玺“日庚都萃车马”也是U型章法,只是那一方,拉宽的是“都”和“马”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