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钱币,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开始,到古代的铜钱,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与货币一样贯穿历史的还有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但是又不能无视的家伙——假币。
正如您所见到,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市面仍有假币出现。其实,整个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史,正是官府与伪造者的斗智斗勇史。那么,古代时期的科技不发达,资源和技术有限,那时候的古钱币是如何进行防伪,让伪造者无机可乘的呢?
文章插图
用律法维护正义
中国古钱币,从殷商开始逐渐取代了实物交换的形式,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别有用心的伪造者,一时间假币泛滥。面对这样的这样的情况,掌权者第一时间的反应,便是出律令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
重刑
在中国古代,以重刑以绝重罪并不罕见,而私铸钱币,死罪居多。例如汉朝对待私铸钱币者,就是以“盗铸金钱罪皆死”为标准处罚。唐朝的律令对于私铸者的刑罚就不如汉朝严苛,更加人性化,对于不同程度的犯罪分开了等级,如唐《杂律》记载,“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唐朝对于“私铸钱者”并非死刑,而是“流三千里”,但是你要知道,在古代的交通环境之下,这个“流三千里”看似有一线生机,其实和死刑也差不多,活下来的人不多。
不过,唐《杂律》对于从犯和犯罪未遂者明显量刑较轻,只是“徒二年”和“杖一百”。
在唐《杂律》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不同于“私铸钱者”的罪犯,那就是“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这种人不是伪造假币的人,而是根据古钱币的特性,将古钱币通过打磨变小,使钱币依然保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盗取磨掉的那部分铜,当然了,以铜获利,仍需要将盗取钱币的铜售卖给私铸者,所以才将此类人与私铸者同律。
到了明朝,则又有与前朝不同,据《明会典》卷一百七十记载:“凡私铸铜钱者绞,匠人罪同,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明朝对待私铸者改为绞刑,对制假的工匠也开始治罪,这样的做法增加了私铸者的犯罪难度,也增加了工匠的犯罪成本,以此来减少犯罪。同时,对举报人有了奖励措施,而且是重奖,这样的法令让百姓举报私铸的情绪高涨。
清朝时期对于私铸者的刑罚基本相同,不过,在《清律》的规定中,有这样一条“若(以铜、铁、水银)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是之前没有见过的条例,这说明到了清朝的时候,古钱币的防伪制度和工艺使伪造者伪造难度过大,开始找了新的犯罪途径,不再私铸铜币,而是直接伪造金银,以此获利。
文章插图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于私铸钱币的伪造者们,都采取了“重罚”的形式,但是这样的形式并不能完全杜绝伪造者的犯罪行为,这一点从唐朝出现的“磨错成钱令薄小者”与清朝出现的“伪造金银者”就能够看出,在暴利之下,即使有重型,伪造者还是会铤而走险。
制度
除了重刑之外,为了杜绝泛滥的假币,历朝历代也都配合相应的制度,以图有效遏制伪造钱币的犯罪行为。
垄断制币权,统一度量衡
秦朝,统一度量衡,废除了各国之前使用的不同货币,推出秦半两钱币,作为秦朝统一的货币,同时,收回铸币权归官府所有,私铸为犯罪。
秦半两钱币,成为了秦朝第一次统一使用的货币,意义重大,其造型外圆内方,其上有钱文,注明重量,这样的秦半两质地轻薄,易于核算数目,使用方便,这种方孔圆钱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在使用,是中国古钱币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