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王曙光《论语心归》之四十五 为己之学】“为己之学”的核心是求内在,去虚伪,弃浮华。从“为学”的功夫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内外兼修,言行一致,正心诚意,去除矫饰。这就涉及到言和行的关系问题。孔子强调言与行的统一。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说了而不能做到,这是君子最羞耻之事。孔子极其厌恶那些夸夸其谈、大言不惭之人,他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这显示出孔子对人性的洞察力。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是言行一致,谨言慎行,而摒斥那些巧言令色,虚伪矫饰之人。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又说:“巧言乱德”(15.27),那些花言巧语之徒伪善做作,内外不一,败乱道德,为害社会,却极有欺骗性。儒家欣赏的品格是讷言,慎言。讷言者,有所守之,不鹜外,不媚人,质实素朴,无伪无雕。《颜渊篇》中说:“仁者,其言也讱”(12.3),有仁德之人不夸口,不逞口舌之辨,而行动踏实,切实用功,君子之学,本应如此,未有仁德之人而以言媚人,以言惑人也。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13.27),“木讷”不是装傻,而是慎言,避免言过其实,有害于仁德。“德”和“言”是什么关系?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德高仁厚之人,必有嘉言,不会狂言、胡言、佞言、诬言、巧言;但是会说话之人未必有仁德,因为那种“言”也许都是外在的,而无内在之觉悟,亦乏行动之践履。所以,洞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关键的是看他怎么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5.10)。
推荐阅读
- 赵普真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吗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宽则得众
- 为何说“匹夫之志”重于“三军之帅”
- 赵普为什么能当上北宋的宰相,所谓的半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 为什么要读《论语》?
- 话教育:《论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 名字:10个《论语》炯炯有神的男孩名字,个个都是逃不掉的心动
- 用《论语》解惑,展国学智慧;直播荐书,让经典重焕生机
- 为何于丹说《论语》从热捧沦落至被轰下台?网友:装腔作势!
- 「孔子在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